读后感有助于读者深入思考和分析所阅读的内容,提高文学素养,把获得的感受记录下来就是一篇读后感了,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刘胡等故事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刘胡等故事的读后感篇1
再想想我自己,每遇到一点点小挫折就找各种借口逃避、推脱;如果与同学发生了矛盾,有时我也会小心眼的和他断绝关系;要是有人冤枉了我,就会赌气不理会他在家里就更别提了,我就是个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如果拿到好吃的东西,首先想到的只有自己。记得有次夏天,我们一家三口从外面回到家,大家都觉得很渴,妈妈从冰箱里取出一只西瓜,我马上抢过来,用勺子猛吃起来。我从中间吃起,遇到有籽的地方就不吃,等我几乎把整个西瓜糟蹋的面目全非时,这才想起爸爸妈妈也很渴,都还没吃呢!
这时,一堵大墙从我的心底渐渐竖起来,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只见墙上刻着三个血色的大字刘胡兰!一位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只比我大四岁的姐姐!
我敬佩她,我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踏踏实实地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我也懂得了遇事要多为别人着想,不能太自私。想想过去,有多少人为了祖国的和平抛头颅、洒热血。现在,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一间教室里就点八盏电灯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发奋图强,让祖国日益强大起来,不然,怎么对得起这些革命先烈呢?
刘胡兰,这个年仅十四岁的姑娘,成为我一盏指路的明灯
刘胡兰的故事读后感500字
一位位革命烈士,像一块块雨花石,静静地躺在泥土里,铺成了一条五彩缤纷的路,蔓延开来。我捡起一块雨花石,只见上面刻着刘胡兰三个让人振奋的字。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她十四岁时,出色地成为了一名中共候补党员。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不幸被特务出卖,被捕了。审讯刘胡兰的阎军军官大胡子连长张全宝,用尽所有的利诱和威胁,然而全都失败了,他们继而妄想用血腥的屠杀逼迫刘胡兰投降。但刘胡兰没有后退,从容地向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
我含着热泪读完了文章,最让我感到震惊的是这一段面对敌人的哄骗和威胁,刘胡兰没有动心也没有害怕。当敌人把石三槐、石六儿等六位同志全部残酷地杀害了,刘胡兰还是决不屈服,决不投降。这时,我仿佛听到了刘胡兰那斩钉截铁的话语,看见了她那直竖的眉宇间冒着熊熊的怒火,炯炯有神地眼睛毫不畏惧地瞪着敌人,发出了坚定的声音:怕死不当共产党员!,当敌人的枪口朝全村的人民瞄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胡兰大义凛然,喝住了敌人,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了铡??
刘胡等故事的读后感篇2
郝燕君,女,共产党员,现任兴和县大同夭乡党委书记。
刘胡兰的革命故事
1947年1月12日
一个15岁的女孩
在阴森森的铡刀前
毫无畏惧英勇就义
她就是刘胡兰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
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
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
她8岁上村小学
10岁起参加儿童团
被选为村儿童团长
带领伙伴站岗放哨查路条
侦察敌情,运送武器弹药等
14岁那年
她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
并被调回云周西村
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
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
成为当地一害
1946年12月的一天
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
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
决定实施报复行动
大举进袭文水一带
1947年1月11日夜上级通知其转移
次日拂晓,敌人突然包围云周西村
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敌人千方百计诱使其供出同志
先是“糖衣炮弹”后是“以死相逼”
她昂首挺胸、义正辞严
“怕死不当共产党”
刘胡兰就义前
敌人来拉她
被一胳膊甩开了
她几步走到铡刀前
把头上戴的围巾紧了一下
又望了望乡亲们
一下就躺到了铡刀下面”
牺牲那天她来人世
也就不到15年光景
毛泽东为她亲笔题词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等故事的读后感篇3
今天院里组织集中观看了一部革命电影《刘胡兰》,是讲述烈士刘胡兰不顾自我,奋勇抗日的故事,让我看后感触良多。在英烈的故乡,刘胡兰烈士的英明与事迹深深铭刻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心中,她信念坚定、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动了几代人,并同毛主席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励精图治,奋勇前进。
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了文水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推翻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1946年6月,她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7年1月12日,国民党阎锡山军和地主武装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将群众赶到场地上,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敌人问她:你给八路做过什么工作?刘胡兰大声说:我什么都做过!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敌人恼羞成怒: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你就不怕死?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残忍的敌人为了使她屈服,在她面前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用铡刀杀害。刘胡兰毫无惧色,从容走向铡刀,壮烈牺牲,年仅15岁。
1947年3月,毛主席得知刘胡兰牺牲的消息,当即挥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大字,对刘胡兰短暂的一生作了崇高的评价。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负不屈,视死如归,彰显了一名共产党人信仰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贵品质,是反抗侵略、反抗奴役,争取自由的精灵,也是胸怀家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党员。坚守实践和初心不是空洞、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践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如既往、一以贯之的坚守,是自己毕生所追求的理想。
刘胡兰,这位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孕育的堪称民族脊梁的民族英雄,以她那可歌可泣的高贵品格、革命气节和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慷慨就义歌,铸就了光照千钬、激励后人的胡兰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艰险的情况下,都要像她那样始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要时刻做到坚定信仰、严守纪律、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新时代刘胡兰精神。
刘胡等故事的读后感篇4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期间,10岁的刘胡兰加入儿童团,1945年底担任村妇救会秘书,1946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毫不畏惧、视死如归,牺牲在铡刀之下,年仅15岁。
刘胡兰的事迹经《晋绥日报》和《解放日报》报道后,很快传遍解放区。毛泽东专门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2009年9月,刘胡兰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刘胡兰说
“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
1月12日上午,位于文水县胡兰镇的刘胡兰纪念馆内庄严肃穆,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满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刘胡兰。
“在那个年代,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刘胡兰’的反抗,才得以让中国‘换了人间’。”
“今天跳出书本,来到英雄故里,才真正感觉走近了这位英雄的伟大灵魂,那句豪迈的‘怕死不当共产党’言犹在耳。”
“刘胡兰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任何时候、任何艰险的情况下,都要像她那样始终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
……
纪念馆内,一张张宝贵的历史照片、一本本真实的文献资料、一件件刘胡兰用过的物品,记录了刘胡兰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她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一天,是刘胡兰英勇就义74周年。
74年前的那天,年仅15岁的刘胡兰,在如花一般的年纪里,为了革命事业,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
毛泽东同志在得知她的事迹后,深受感动,挥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自此,刘胡兰这个响亮而伟大的名字,流芳百世。
在战争中度过了童年
1932年10月8日,刘胡兰出生在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奶奶给她起名“富兰子”,希望她能给贫苦的家庭带来富裕。然而,在苛捐杂税与劳役的压榨下,刘胡兰的父亲刘景谦,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也难以支撑日渐贫困的家。由于长期的清贫与劳累,刘胡兰的母亲在她4岁的时候生病去世了。
1937年后,八路军经常驻扎在云周西村,学习、训练、做群众工作。
新政策实施后,农民们的负担减轻了,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因此,共产党和抗日政府在云周西村的威望极高。刘胡兰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共产党好”的信念已经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1939年7月,云周西村建立了党小组。从此,云周西村的党员和积极分子,踊跃地投身到了抗日洪流之中,给八路军送军粮、藏干部、送情报。也正因如此,云周西村被敌人称为“小延安”。在这样的环境中,刘胡兰慢慢地长大了。
1940年,继母胡文秀来到了刘家。勤劳善良的胡文秀给她改名、教她识字,深深影响着她,刘胡兰重新感受到了母爱。
1941年,9岁的刘胡兰上了抗日政府办的冬学。开学那天,胡文秀在用废纸订成的小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刘胡兰”3个字,将“富”字有意改成自己的姓氏“胡”字,浸透着母女间的深情厚谊。
由于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环境日益恶化,冬学不久就停办了。胡文秀便利用在家纺线的机会,用家里盖面缸的石盖片做石板,用石灰块在上面手把手地教刘胡兰认字、写字。她先教给刘胡兰认识的就是“毛主席”“共产党”“八路军”“打日本”。
1942年,刘胡兰加入了儿童团,并当上了团长。她经常和小伙伴们站岗、放哨,掩护抗日干部;还随武工队员到敌人据点散传单、贴标语、侦察敌情。小小年纪的她,为抗日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残酷的战争环境,塑造了刘胡兰胆大、机警的个性,磨练了她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她像一棵幼松般迎着抗日的烽火茁壮成长起来。
1945年10月,13岁的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被选为小组长。在这里,她认识了更多的字,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回村后,她担任起村妇女救国会秘书,积极组织妇女上冬学,宣传革命道理,带领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看护伤员、学习军事技术、参战支前。
在对敌斗争的实践中,刘胡兰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帮助贫苦人民翻身得解放。她热爱共产党,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终于,在1946年6月,在鲜红的党旗下,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这一年,刘胡兰14岁。入党后,她就在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5岁牺牲在铡刀下
1946年秋天,国民党阎锡山军队扫荡平川。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其余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
可是,刘胡兰说:“我人熟、地熟,还是让我留下来坚持斗争吧!”从此,刘胡兰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把标语、传单、文件秘密送到附近村里的党组织,还配合武工队秘密处死当时为敌人派粮、派款、递送情报的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
石佩怀被镇压后,阎军突袭了云周西村。在严刑拷打下,村农会秘书石五则叛变,供出了云周西村的革命干部和党组织。1947年1月12日拂晓,刘胡兰还没来得及动身转移,就被敌人抓捕。
在山西省档案馆里保存着1951年文水县人民法院的一份档案——《残害刘胡兰的凶手张金宝供词》,里面对刘胡兰牺牲的经过有详细的供述:
敌军连长许得胜问:“你们村里还有谁是共产党员?”
刘胡兰说:“再没有,就我一个。”
随后,敌军当着她的面,用铡刀铡死了6个村干部,铡死一个就问她一句:“你说出共产党员来,就不杀你了!”
刘胡兰说:“我死也没说的。”
敌军又说:“你自白了,给你家里一份地。”
刘胡兰说:“你给我抬一个金人来,我也不自白!”说完就自己躺在铡刀下。
目睹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村民曾回忆,刑场上,有两个敌军想把刘胡兰拉到铡刀前,刘胡兰一甩胳膊,大步走到铡刀前,看了看刑场外的乡亲们,非常镇定地躺下去,把自己的头伸到了铡刀下。“从她的脸上,我们看不出她有一点害怕。”
这一年,刘胡兰15岁,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刘胡兰牺牲的那个冬天特别冷,不久后的春节,云周西村家家户户都没有贴春联,也没有放鞭炮,乡亲们用无声的悲愤来祭奠牺牲的英雄。
毛泽东为她两次题词
刘胡兰纪念馆广场的纪念碑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这是毛泽东的亲笔题词。
刘胡兰牺牲后,她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详细报道,并发表评论,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解放区军民向刘胡兰学习。同日,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题为《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文章。1947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同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正在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
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
任弼时说:“是个优秀共产党员,才15岁。”
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但因战争原因,此稿送达文水县后不慎遗失。
1956年12月,共青团山西省委作出纪念刘胡兰就义10周年的决定,同时恳请毛主席为刘胡兰烈士重新题词。1957年1月9日,毛泽东为刘胡兰重新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手稿于1月11日送达刘胡兰烈士的故乡——文水县云周西村。
毛泽东为一个人题写两次同样内容的词,是绝无仅有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其所在乡更名为胡兰乡,1957年1月建立了刘胡兰纪念馆。
山西晚报记者郭燕杰实习生张翔
记者手记
刘胡兰,一个响亮而让人难忘的名字,一个伟大而令人敬佩的英雄。
从上小学时候起,刘胡兰的英雄形象,就深深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可以说,刘胡兰是我幼小心灵的航塔,也是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指南针。正是靠着刘胡兰的这种不屈精神,让我一步一步走来,不断成长,也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如今,当我再次读到刘胡兰的事迹,几乎是泪如雨下。这样一个如花般的年轻少女,无所畏惧,大义凛然。同为女性,我为她的铮铮铁骨所震撼。
今天,刘胡兰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胡兰精神”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有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服务,才能对得起革命,才是对刘胡兰同志最大的安慰和纪念。
刘胡兰短暂而又悲壮的年华谱写了一首流传至今的伟大颂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刘胡等故事的读后感篇5
读了《刘胡兰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刘胡兰的故事》叙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员刘胡兰带领村民们进行土地改革,不料却被国民党军阀抓获。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刘胡兰抬着头,挺着胸,只字不提有关于共产党的秘密情报。最后,敌人恼羞成怒,把这位年仅十五岁的革命英雄杀害了的故事。这本书把刘胡兰对党的忠诚,对敌人的仇恨,对人民的热爱,为了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高尚品质。
最令我感动的是刘胡兰在接受敌人的审问时临危不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她也挺胸抬头,毫不畏惧。十五岁的刘胡兰从容地走向了铡刀。为了革命,为了解放,刘胡兰面临着献出自己生命的代价也毫不犹豫。今天的和平幸福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作为21 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在困难面前没有理由说害怕,更没有理由去退缩、逃避。为了建设强大的祖国应当努力学习、勇于奋斗。
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却早已死去。刘胡兰在危难时刻,忠于党,忠于革命。她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她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她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像这样的革命英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 正是因为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我们的心中铸起一座高大庄严的丰碑,激励着我们青少年一代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去努力,去奋斗!
刘胡等故事的读后感篇6
读完刘胡兰的英勇事迹,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10岁就参加了儿童团,1945年5月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六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来回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在英勇就义之前,她说道:“怕死不当共产党。”
此刻,我仿佛看到刘胡兰穿着粗布衣裳,剪着剪着齐耳短发,眉宇间透露毅力,眼睛怒睁,嘴角微翘,面对凶狠的阎军,昂首挺胸,从容不迫,慷慨就义的景象。我掩卷沉思,一个只比我大两岁的姐姐,临敌不惧,竟有如此大的勇气,让我由衷的敬佩,而在这敬佩的同时也渗着几分感动,因为是他们这些革命烈士的冒死工作,才能换来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不禁想高呼:“共产党万岁,革命烈士万岁!”
“刘胡兰的英雄壮举是中华儿女的楷模;她的英雄气概将浩气长存,她的英勇事迹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不知不觉我心中耸立起一座雄伟而庄严的丰碑,上面镌刻着:“怕死不当共产党员!”
一个革命烈士其实仿佛是一块雨花石,静静的,深深地躺在泥土之中,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而在其中,有一颗小小的雨花石,她让我感动,她让我震撼,她就是刘胡兰。
刘胡等故事的读后感篇7
伟大的人物刘胡兰,从小就听爸爸妈妈讲过。刘胡兰这光辉的名字早就铭记在我的心中,我盼望早一天能读到这样一本关于刘胡兰的书。
今天,我终于有幸地读到了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给我的震撼很大。
刘胡兰,一个只有十五岁的文静小女孩,表现出来的是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对其他革命同志忠心爱戴,对敌人的屠刀脸不改色心不跳,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当她昂首走向敌人的屠刀时,是那么从容不迫,视死如归。
十五岁,是一个花样年华。十五岁,我们还在父母身边享受着天伦之乐!我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可是,刘胡兰却被敌人屠杀,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为她挥笔写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对刘胡兰的一种赞扬!
与刘胡兰对照一下,我感觉自己十分地渺小。我平时碰到一点点困难,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垂头丧气,叫苦叫累我决心要向刘胡兰姐姐学习,做一个勇于拼搏、不怕困难、英勇不屈的人,将来为祖国效力!
读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没有了硝烟战火,这样的环境是由千千万万个像刘胡兰姐姐一样的英雄经过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此时此刻,我们要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啊!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们要从小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正确树立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磨练自己的知识,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使自己向一个正确的目标迈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刘胡兰的崇高理想,坚定意志,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