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心得体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通顺,逻辑清晰,这样才会吸引人,如果你对事情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就可以写体会记录下来,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治国理政三卷学习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治国理政三卷学习心得体会篇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亲自谋划、督战脱贫攻坚战,对脱贫攻坚作出新决策新部署,提出新思想新论断,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科学指导。
脱贫攻坚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党的坚强领导、各级干部的严格执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聚焦于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上,才能决战决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强调:“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在脱贫攻坚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始终发挥谋大局、定政策、把方向的领导作用。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本来就有很多“硬骨头”要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又增加了难度,这对强化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要求。“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只有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发挥党的战略谋划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才能克服疫情的消极影响,啃下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根本保证。
2020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5
民者,万世之本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一路走来最坚定的支持者,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我党不断发展进步的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这个本,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各项工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第四个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读到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说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一字一句振聋发聩。全体党员干部都应当做到无私心、守初心,用一腔赤诚许党许国,忠于人民。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抛开私心讲奉献。人民是决定我们国家和党的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国家、党、人民放在心中,自然心中就不再有“小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决不能只计较个人得失而罔顾人民利益,任何时候都要顾大局、利全局,惠民生、解民忧,真正做到“无我”。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从根源上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需要党员干部毫无私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时代楷模”廖俊波不忘初心,扎实工作,无私忘我,造福人民,他是人民的“樵夫”,更是全体党员干部的榜样,正是因为他忘我工作,带领政和县迅速发展,让3万多贫困人口脱贫摘帽。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取得一个又一个喜人的成绩,正是因为我们党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有的只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员干部必须抛开杂念,忘却私利,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坚守初心为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切实为民解忧,让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到真诚的关怀,能够得到真正的帮助,把党员干部当家人,跟党员干部“掏心窝”。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党员干部要做到跟人民群众“零距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付出真情,才能得到真心,全体党员干部要坚守为民初心,恪尽职守,苦干实干,不断带领人民继续拼搏奋斗、创造奇迹,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我们党之所以“能”,正是因为我们党没有私心,同时能够坚守为民初心,始终把人民作为执政最大的底气,全体党要继续发扬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牢记忠于人民的初心使命,才能永远赢得民心,为推动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治国理政三卷学习心得体会篇2
随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出版发行,在广大党员干部以及人民群众中掀起了一股理论学习的热潮。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结合实际工作学深第三卷,悟出青年基层工作之道,过好基层“每一日”。
奋斗日:争做基层工作中元气满满的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广大青年要响应祖国的号召,在心里种下一颗想要扎根基层种子,不断用信念和信仰去浇灌,才能支持我们在基层走得远、做得好。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基层工作可能会困难重重,但是我们要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精神,不惧困难去奋斗,勇于敢于砥砺前行,争做基层工作中元气满满的奋斗者。
服务日:成为基层工作中七十二变的实干家。基层是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来到基层绝不能走走形式,“嘴把式”要不得,要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去做事。今天是党建工作的“宣传员”,负责整理党建资料和宣传党建知识;明天是疫情防控的“抗疫者”,摸排返乡人员只为尽可能地减少病毒带来的威胁;后天是危房整治的“排查员”,走遍村庄记录整治危房,绝不能让危房的一片瓦块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根据组织的工作安排,随时切换身份成为基层工作中拥有七十二变的实干家。
解忧日:变身基层工作中为民办事的解忧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扑下身子去做事只是第一步,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才是检验我们基层工作的标准。群众哪里有困难,我们就要在哪里,决胜全面小康之年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群众,基层干部要把肩上的扶贫责任担好,带着身边的困难群众跨过贫困这座大山,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上,实现共同富裕。扶贫路上“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要牢记每一位困难群众的难处和诉求,精准落实政策红利和产业收益,站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岗,变身基层工作中为民办事的解忧花。
治国理政三卷学习心得体会篇3
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系列重要论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系统收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思考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与时俱进,有力指引全党全国在新时代谱写民生事业发展新篇章。
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新理论成果
通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精神与要求贯穿全书。书中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有关论述,升华了对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认识。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初心使命的根本体现。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明确要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的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方向是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价值取向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民生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执政的重心和根基所在。
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实有力证明,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补齐短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性指标,只有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断补短板、强弱项,才能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让人民群众的民生愿景成为幸福实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出版发行,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图为2020年7月3日,浙江省瑞安市新华书城,市民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专柜前专心阅读。中新社发 孙凛/摄
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系统指明了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原则、目标方向和方式方法,为做好各项民生工作提供了“金钥匙”。
坚持党对民生工作的领导,更好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二者不可偏废。如果脱离了经济发展单纯讲保障和改善民生,那就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如果离开保障和改善民生谈发展,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贯彻“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原则思路。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立足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守住民生底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水平,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抓紧完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备制度。
坚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始终树牢正确的政绩观。
民生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立足实际,出实策、办实事、求实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努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图为2020年2月4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民在一家大型超市内挑选蔬菜。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切实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履职尽责
民政工作保障最困难、最需要帮助和关爱的特殊群体,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最直接的社会服务,肩负着民生工作中补短板、强底板的重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政工作,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
聚焦脱贫攻坚,坚决兜牢防范致贫返贫底线。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民政工作在脱贫攻坚大局中发挥着兜底保障作用。
聚焦特殊群体,全方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低收入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生活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留守老人和儿童、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倍加关注的重点群体。
聚焦群众关切,着力提升民生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需求日益得到满足的同时,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民生需求不断增长,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不断提高相关民生服务水平。
治国理政三卷学习心得体会篇4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而伟大的书籍,就是人生的灯塔,是前进的路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所做的顶层设计,更是给予每一个为“中国梦”而奋斗的人最强大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字字句句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光辉的理论创新成果。此书不仅从思想上领航,也在行动上提供指南。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正如习总书记在书中提到,“前行是不可阻挡的”。那么,如何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如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之路更加顺畅?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对如何前行有了更多的思考。
前行之路,跟着谁走?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前行之路,何以照明?习总书记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笔墨阐述了信仰和理想,反复强调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旗帜鲜明,阐述透彻,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的一句话,成为了我前行的动力: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就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让真理武装头脑、指引方向。
前行之路,何以取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显著特征和优良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政治本色的根本标志。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彰显了治国理政的人民性特质。
前行之路,路在何方?脚下的土地之所以能被称为路,是因为我们不懈地行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说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的实现绝非只是中共党员干部的事,需要每一个中国人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脚踏实地地努力践行。正如习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新时代需要伟大理论引领,新征程呼唤人民领袖领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生动记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是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读本。越是深入钻研,越能感受到其中蕴藏的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味道和思想的光芒。今后,我将以此书为动力,顺应时代呼唤,投身时代洪流,强化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绵薄力量。
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
治国理政三卷学习心得体会篇5
青年者,国家未来之希望。国家者,安民固邦之根本。
欲强国先强民,而真正之强国,行事当有准则,真正之强民,民众当有觉悟。
现在虽不过二十出头,普通学生,不比他人聪慧,不过他人机敏,没有特殊才能,没有家庭背景。这样的学生,是你是我,也是绝大多数的同龄人。
然而,对于新时代的理解,对于未来的看法,却并不是某一些人或者某几个人应该去了解,应该去学习的。我们都知道,所谓的青年对国之重要。但是,知道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真正将这些理解当做一回事,真正将时代与社会与自身结合了起来。相反,以普通人自居,以逃避为方法,以多种理由浑噩度日,行为无度之人,并不少见。
青年如我们,虽然可能无法影响到国家,做出什么惊世之举动,但是青年如我们,也应该要关注国家关注时事,各方学习,增强自身多方面的知识,从而为未来在此刻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我个人对于近期的理解与学习,切实得理解到了现在中国处于世界的地位,现在国家面临的问题,以及在问题中,实际存在于背后的一些东西,以及契机。
我们应当能去了解现在中国的情况,以及现在中国的领导人正在做的对于中国的意义,因为未来是为我们而来的,而中国还在快速发展中,中国面临的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的学习与努力都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当前的国情国事,都是我们无法干涉但必须去了解的。毕竟身为中国青年之一员,亦有志向,又如何能袖手旁观,浑噩度日,不知未来呢?
治国理政三卷学习心得体会篇6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了当前新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对做好新疆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
为实现习总书记对于我们新疆的殷殷期望,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就应当弘扬胡杨精神,扎根新疆、奉献新疆,下功夫、花力气,无怨无悔的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为新疆,特别是为南疆地区培养更多的胡杨苗,进而培育出一片片胡杨林,教导同学们扎根南疆地区的基础教育行业,促使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科学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新疆文明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仅仅应该教给同学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教育好同学们学会逻辑思维,提升科学思辨能力,培育良好的科学文化精神。进而使得他们在面对非法宗教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及境外敌对势力等一群披着羊皮的狼时,能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能坚定、坚决地反对三股势力,能始终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民族团结、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时通过同学们的言行影响他们的家人、朋友,进而影响他们的学生,让科学文化润泽新疆,让科学之光普照新疆,让落后的封建思想、愚昧文化无法滋生,让三股势力无处遁形、无法藏身。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做好新疆工作,要从全局高度认识和把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统筹国内国际大局,坚定不移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为建设美丽新疆而谱写自己的壮丽诗篇。
治国理政三卷学习心得体会篇7
就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谈三点体会。
一、通篇闪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芒。《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小康、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伟大梦想的理论集成,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教材,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树牢以人民为中心宗旨意识的实践总结,是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要系统辩证地认识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用系统思维深入把握和自觉运用,不断汲取真理的力量和智慧。
二、通篇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治与理的有机统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人民为中心为统领,集治国与理政、目的与路径、任务与方法为一炉,充分彰显了为民治国、为民理政的执政理念,实现了人民是执政的基础与执政为民的高度统一。学深学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最直接、最管用的是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公仆的深厚情怀,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升政治站位,在倾听人民呼声中提高思想觉悟。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为民理政的根本立场,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治国的使命担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倾听人民呼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努力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应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要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着力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要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强我省应急管理投入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应急指挥和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奋力推进全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