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书吧 >心得体会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参考8篇

制定教学反思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和调整要适当,教学反思是为了老师们更好的教书育人,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参考8篇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是通过借助“元、米”为单位的小数作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对第一次接触小数的学生,相对来讲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学习的负担。为了能缓解降低难度,我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较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教学活动。课后又做如下反思:

首先,我个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体会数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又如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导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2.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设计试读小数、量彩带、找身边的小数、猜谜语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

3、巧用课堂中出现的生成资源,实现知识经验的迁移。

这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小数的读法。我想通过学生试读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区别开来,使这两部分的读法有了不同,但教学时有两个学生有错误的读法,我及时的利用生成资源来纠正,让他俩多读几遍,其他同学评价,使学生深刻了解小数读法,所以在后面的课堂中没有出现错误的读法。如果巧妙的运用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恰当。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篇2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我们在学习了自然数、小数之后学习的一节新课,它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一、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我巧妙的设计一些动画,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带着感情色彩进入课堂,陷入情景,并积极主动地参入思索和讨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激情,课堂就会亲切自然。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

二、从1/2入手,到几分之一,步步深入中展开。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先从1/2,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充分感知1/2,再判断能不能用1/2来表示,在学生充分建立1/2的表象基础上再来估一估1/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再折出长方形的1/4,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教师追问:都能用1/4来表示吗?为什么?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几分之一,然后让他来介绍自己的分数。反馈时注重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自己评析,说说理由,对几分之一一定平均分理解的更加深刻,到位。

三、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教学要贴近生活找数学,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给数学找个原型,把常识提炼为数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依托知识背景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将分数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环节,这样的问题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

四、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比较1/2和1/4、1/8大,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

本来想好的却有一点忘了讲,就是黑板上贴了1/2,1/3,1/4,1/5……后,让学生说了分子和分母表示的意义,却忘了说平均分成的份数与每份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以后尽量做得更完美。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篇3

一、教学设计:做到“目中有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我关注了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都以适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原则。

上课伊始,我以学生喜欢看《西游记》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傅给悟空和八戒分月饼,怎样分才让悟空和八戒没意见,引出“平均分”。4个月饼好分,2个月饼也好分,1个月饼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势表示。在学生“山穷水尽”时,点燃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维。

二、教学方法:做到:“朴实有效”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讲,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了月饼实物图片在黑板上进行了现场操作,加上老师的体态语和手势语以及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说“二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效果非常明显。我认为课件取代了教师的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操作,这样的课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师的主导性: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学习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由原来的“保姆式”变成“放羊式”。我认为教师还是要适时地点拨、讲解和有效的提问,因为教师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停步不前时,我们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苦练数学教学基本功。用朴实的教学,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篇4

课后反思:

通过亲授本节课,对本节课的设计及授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下面,我分别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及再教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成功之处:

1.本节课环节之间过渡清晰。且注重了环节的小结与环节之间的知识衔接。

2.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完全经历]观察——独立思考——明确目标,小组合作探究——反馈总结这一过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来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知识与生活的密节联系,如找身边的平形四边形,体会平形四边形及其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道理。

4.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深挖掘。如四边形、平形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学生能够进行辨别,但不能系统的理清其关系,我通过以集合圈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建立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不足之处及再教设计。

1.本节课的目标内容较多。在上课时,不能全部完成设计目标任务。高的教学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学习。

2.学生在第一次探究时,对探究哪些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浪费了较多的时间。老师要在探究之前,把可能的问题进行预设,并进行方法的适当指导,这样学生在探究时能明确方向,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3.老师对知识的细节处理不够。没有较全面的预设到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前分析,深入思考可能生成的问题,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篇5

一、在活动中建立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各种数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课标上每一个学段都有这样的要求。认识比较小的数,容易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比方说:100以内的数,毕竟这些数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充分地感知到。而一些比较大的数,如1000以内数的认识,数感的建立就比较困难,基于这一点认识,我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存在,并能相应的感受到一些大数的相对数量。

初数1000以内的数,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不同数量的种子,都在200粒左右,但每一组的具体数量又不是固定的`,使猜一猜活动碰到了不少障碍,引起学生的数数xx,怎么数呢?有一个一个数地,也有十个十个数地,最多的就是十个十个数地,因为数量比较多,如何处理这些数出来的种子,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一大难题,处理好了,也就突破了难点。可真理毕竟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但比较后,学生还是比较愿意接受这一真理,即100粒放一杯。

再数1000以内的数,这一环节是想突破重、难点,但由于有了基础,学生认识10个一百是一千也就易好反掌,同时,这里还渗透着一种数学思想。

三数1000以内的数,数数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十个一百是一千,还要让学生数出一些具体的数来,特别是一些转折点,尤其重要,处理不好,数数这一关可能学生就过不了,如何引出这一内容,如果随意让学生从多少数到多少,学生的数数兴趣可能不太高,巧妙的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数数接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整节课,学生的活动时间最起码是在25分钟以上,且参与面非常广,就拿数数活动来说吧,要完成200粒左右种子的数数任务,没有小组成员的鼎力合作,在很短的时间是完不成的,同样,在各种猜一猜活动中,学生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真可谓:小手直举,小口常开,是问:学生不想参与,会这样吗?课堂气氛的热烈,一方面说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另一方面也为这节课增添了活力。

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地处农村的小学,教学条件简陋,学校无法为教师提供教具,更不要说学生了,从哪儿寻找资源呢?我们自己身边,同时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种子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特别是与现在的时令特别吻合:正值清明时节,农村里有句俗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于是在课中我将种子搬到了课堂,另外,这里也蕴含着一些哲理:有耕耘才有收获。课中,不少教师为我的创意所感动,课后,纷纷寻问:哪来那么多种,农村的家庭怎么会没有种子,一个人几十粒,很容易就凑齐了我所要的数目。教师惊讶于我的创意,更何况孩子们呢?

四、思考的一些问题。

1、数感的建立需要过程,需要不断培养教学中安排了三次猜一猜活动:第一次是在数数之前,第二次是想一个一个地数出1000,第三次是在巩固阶段。但多数学生都没猜中,为什么呢?一方面,可能是大数,学生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可能孩子们脑海中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即数感。如何培养,关靠一节课是不行的,需要立足于平时。

2、以百作单位的突破教学中,这一内容花了不少时间,但始终有学生想不到一百可以作为一个计数单位计数,他们总认为10个一堆已经够简单的,如何突破,课后我一直在思索这一问题,如果把“初数一千以内的数”这一环节拆分成两部分,先放手让学生数出具体的数量,然后讨论怎么摆最容易看出来,最后重新处理数出来的具体数量,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篇6

“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在教学的同时我也有许多困惑: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一棵树”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

还有,本节课如能设计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让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这样的亲身参与活动,应该更能使孩子体会吨的重量。

总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以具体的实物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让吨的单位换算融在“动物体重”的估计与转换之中。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篇7

这节课不足之处及以待改进的地方有很多: 1.数学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记忆,浮于表面的东西。在教学由形抽象到点的过程中,我纯粹的让学生看着10只鸽子,10个人画出相对应的圆...

这节课不足之处及以待改进的地方有很多:

1.数学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记忆,浮于表面的东西。在教学由形抽象到点的过程中,我纯粹的让学生看着10只鸽子,10个人画出相对应的圆点,而没有深层次的去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我应该再增加一个估点子数的环节,让学生估这是不是10个圆点。先画个两个圆点,让学生感知,这比10个圆点少了很多,画20个圆点,让学生感知这比10个圆点多了很多,从这样的一个比较中,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10个圆点。

2.对“ 10” 的基数和序数的教学编排不够理想。这里的着眼点是让学生明白第10只有一个,10表示10个。我在出题的时候应该给出的数量不一,随时变化,让学生灵活运用,而不是机械的出示两道类似的珠子图和鸽子图。

3.在10的组成教学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把白纸上的10根小棒按一定的规律分成两堆(画一画)。我的想法是,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如果拿实物小棒去分会出现部分孩子玩小棒,而且分完一种之后,不能把分法保存下来,到最后到底分了几种方法可能学生并不清楚,通过画可以把每一种分法都很好的记录下来。但问题也随之出来了,通过画小棒,学生体会不到总数不变,也不能很好的体会到10可以分成1和9,9和1是同一种分法,只是交换了小棒的位置。所以这部分的处理,应该在细致点。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篇8

今天执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高》时,我还是采用了先前我一直采用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先预习,然后再汇报预习的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基本上理解本次学习的知识。在让学生画的过程中,学生自认为学得好,我自己本以为在画垂线的基础上,学生是很容易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高的方法的,可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是会出现各种错误:

(1)学生画高时,随意性较强。

学生在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高时,画的高与底并不是完全垂直,许多学生为图简便,用肉眼看觉得垂直了就用直尺随意一画;

(2)不能灵活地给指定的底画高。在上完了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高时,我出了一道变式题:给指定的边画高,学生已经习惯给下底画高,当我变了一个底的方向时,有的学生就不知道找点和对应的边了。还好许多学生很聪明,想到可以把书转一下在画,当然这种方法在现学习阶段也是值得借鉴推广的;

(3)学生会出现把垂足标错的`情况,我想原因就是没能区分谁是底,经过纠正“画的是那条边的垂线段,谁就是底”,学生基本已经纠正过来了。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强调把画高抽象成“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样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变化方位时,学生不会出现不会画的情况。

(4)碰到与生活有关的题时还不能与生活联系起来。

课本中出现了一道题:工人叔叔想修水管,问怎样才能用的水管最少?学生刚接触这题时不知该如何画。我适时加以引导。如在教学“过直线外一点向直线多画的垂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时,我改变课本上的问题为“小鸡找水喝”:有一只小鸡,旅行渴了,它想到附近的河流边去喝水,你们能不能帮小鸡设计一条最近的路线呢?这样学生课堂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学生反应很快“直着走”,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个问题比单纯的问学生“怎样经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与已知直线距离最短的线段”要简单明了的多。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及时加以延伸“你的直着走实际上是过点向直线画的一条怎样的线?”这时“垂线段”的答案昭然如揭。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学会解决了实际问题,以后在碰到类似的修路等问题就得心应手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认识光的教学反思5篇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6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模板6篇

认识光的教学反思最新6篇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5篇

认识光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认识光的教学反思优质6篇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6篇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优质6篇

认识0到9的数学教案参考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8215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