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我们需要在阅读完名著之后写好相关的读后感,书是知识的海洋,当我们看完书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认真写好读后感,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多与少读后感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多与少读后感篇1
秋雨连绵,而我,便喜欢独自坐在书桌前,听着窗外似有若无的雨声,手捧一本《朱自清散文集》,细细品味。已记不清是多少次再读《背影》。中学时的我并不能体味其中深意。如今,我已日渐成长,书中父亲提着橘蹒跚的背影,已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像一根敏感的琴弦,一经拨动,便会引发我无限的感慨。
在中国几千年的浩瀚文海中,歌颂父母的文章不计其数,而《背影》却是最让我感动的一篇。也许就在于作者用普通人的眼睛去发现普通的父亲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动作。而这恰恰触碰到了我心里某个最敏感的部分,让我想起我的父母,细腻的情感绵绵不绝,汇集成一条温柔的小溪,在我心中缓缓流过。
我敬佩和羡慕那些作家或擅于写作的人,可以把对父母的情感通过笔尖,自然而然地流泻于纸上,读来总能带动读者的心灵随之跃动,让心灵深处的情感也随之点燃,继而蔓延,情到深处,禁不住泪眼模糊,就像《背影》带给我们的感动。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父母。想着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们却乐观幸福的笑容;想起我放假回家,母亲见我时孩童般的喜悦;想到他们冬日里依然在凛冽的寒风中,守着收入微薄的小摊,任冷风吹痛了脸颊的身影;想起他们日渐加深的皱纹、愈加清晰的白发……真的,想到此处,我便忍不住泪眼濛濛。
平凡的父母给了我不平凡的。我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早日让父母卸下沉重的担,安享晚年的幸福。我只有尽我的努力让他们过得更好,因为我知道,父母,都是无私而伟大的。
多与少读后感篇2
再读《活着》,没有泣不成声,只是内心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让我无法呼吸,这种感觉比酣畅淋漓地大哭一场还要痛苦。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让我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活着,对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讲是件简单、再容易不过的事情。而在那个动荡、贫穷的时代,生活中的无情和残酷,远比我们想像的更为可怕。
?活着》的内容的确是活着,只不过是活剩一个人罢了。小说的里的人物一个接一个死亡,只剩下最该死的福贵。福贵曾是大富大贵的地主家少爷,吃喝嫖赌无所不干,父亲被气死,母亲病死,后来家终于败光,成了一个连活下去都困难的穷光蛋。然而不幸的是,后来,儿女、妻子、女婿也都相继离去,连那个可爱的小孙子苦根,也因吃豆子噎死了自己。最后只剩下两个”——福贵和一直陪伴着他的那头年迈的牛。想起这个场景,人生是多么凄凉呀。风云诡谲的命运就像一把锋利的杀猪刀,悄无声息地杀死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我无法释然,甚至埋怨作者余华,为什么让福贵一个人孤独地活下来呢?他有一千次死的机会,也有一万个自杀的理由,他给所有的亲人送了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压抑沉重的生活,未免太过残忍了。
合上书,我掉进思考的黑洞里,千万遍地问自己:福贵历经磨难,饱尝悲苦,为什么还能在夹缝中活着?作为大千世界之一我又为什么活着?这也是我该用一生去回答的问题。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换作是我,早已无力活下去,没有勇气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我没有办法像福贵那样在一个黄昏的下午,向一个愿意聆听的陌生人,平静缓慢地讲述自己的那些或美好、或悲伤的回忆,然后再高声唱出那首古朴的歌谣:“少年在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作者余华说过: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为福贵找出了一条活路,那便是忍耐和包容,活着是自然而然的事。
对于生命,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敬畏。在一次课堂上,老师问我们怕死吗?当然很多同学都回答怕死,我对死亡也充满了恐惧。但是当前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自杀?为一点小事要死要活,成绩没考好被批评就跳楼,情绪失控就轻生,受了委屈就离家出走,因为学习压力大而抑郁……活着不快乐,生命便不再延续了吗?也有很多的人,为了活着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活着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条寻找希望,追求幸福的路。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的一生中总有遇到很多挫折和苦难,我们要坚强、乐观地面对。活着,一切才有希望,才有力量,活着就是一种胜利。
我似乎明白了人为什么而活着,好好活着,真实地活在当下,比什么都强,为活着而努力地活着。
多与少读后感篇3
第一次翻开这本《简爱》,还是在四年级的时候,那时我只是个懵懵懂懂的儿童。如今,我再一次,并且认真地翻开它,细细的阅读,与从前的感悟大不相同。
我走进简爱那一波三折的世界里:简爱是一个孤儿,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撇下了她,于是她便在舅妈——里德太太家里生活。她在那里受尽了虐待和歧视,被约翰里德痛打,受乔奇安娜和伊丽莎的欺负……
后来,她被送进了劳沃德孤儿院,在那里生活、学习了八年。
从孤儿院里出来,简爱应聘到桑菲尔德庄园,给阿黛勒当家庭教师,还深深爱上了主人罗切斯特。在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知道了罗切斯特已经结婚多年,法律阻挡了他们的爱情。从那以后,简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与罗切斯特断绝了关系。
中间,简收到了一位牧师的求婚,但是他拒绝了。简得知庄园遭受了一场大火,罗切斯特随之残疾,变成了一个盲人后,她立即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与他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从并不富裕的简爱身上,我看到了顽强不屈,敢于向命运抗争的品质;从十分富裕的'里德一家身上,我看到了残忍、暴力、虚伪的影子。这本书告诉我:钱财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简爱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因为她敢爱敢恨、爱憎分明,虽然外表看是弱小,但是内心却十分强大。她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简爱》告诉我们:爱与尊严,两者缺一不可!
多与少读后感篇4
今天我就要给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童年》。它的封面我一看上去,着实挺难看的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是当我翻开的这本书,发现故事还是非常精彩的。
?童年》讲的就是小主人公阿廖沙(就是高尔基的乳名),在他三岁的时候,他爸爸去世了,所以他回到外祖母那儿。外祖母和外祖父还有一大堆亲戚都生活在一个小屋里,里面是矛盾重重。因为他的外祖父虽然个子矮小,但是很喜欢打人,住在里面的小孩子通通都被打了好几遍了,几乎没有不被的孩子。要是我是小男主人公,我都受不了这样的生存环境。他的妈妈也没有管他,幸亏他还有一个善良的外祖母。后来他的妈妈也去世了,他的大家庭破碎了,外祖母和外祖父都接近疯癫了。阿廖沙的童年真的是挺悲苦的。
这个故事重点就是书名《童年》,童年这段时间应该是是非常美好的,我想作者应该是对于美好童年的向往,但是他自己的童年却一点都不好。童年这本书,有一点儿就是推崇上帝的感觉,因为他的外祖母和外祖父提到最多的都是上帝。尤其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对上帝信任到了极点,每天都做祷告,做什么事情都是上帝。
我发现国外的书有蛮多都是讲关于信仰的,这可能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讲儒、道、佛,他们讲上帝。虽然我不太信上帝,但是我在这本书理解了,为什么老百姓们一定要信仰上帝救他们?感觉就是上帝创造了,他们就是上帝,给他们安排的命运,无法逆转的命运,面对困境,信仰上帝可以给他们力量。
多与少读后感篇5
在看完《简·爱》后的又一本国外名著,《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唯一的一部小说,它被誉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一部“最奇特的小说”,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
刚开始读这本书时,真的感到很奇特,没有任何的背景介绍,直接进入情节,让我摸不着头脑,重复看了不止三遍,当看到第一卷的第四章才知道前三章的“我—洛克伍德先生只不过是整本书故事的一个“聆听者”。
看完这本书总结出来是围绕着两个山庄—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还有本书的主角—希思利克夫先生和他身边的人的从他小时候到死去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爱与仇恨。希思克利夫是在利物浦街头被先前的老爷捡回呼啸山庄的孩子,这个山庄中的人都肆无忌惮的欺负他,但唯独一人—凯茜照顾他,关心他。到后来他们也是互相深爱的一对情人。他们一起对抗欺压他们的欣德利,原以为经过磨难后的这对情人能走到一起,可是现实总是更残酷和磨人。凯茜因为自己的虚荣心,她在选择终身大事时选择了林顿,就是因为林顿英俊并且富有,她虽然爱着希思克利夫,但她不愿意放低自己的身位,所以选择了和自己完全不爱,不了解的埃德加·林顿结婚了。而希思克利夫正是因为爱人的离去让自己伤心欲绝,他只好选择了出走,在他出走的这时间里,每天都在思念自己情人的痛苦之中,感觉度日如年。
也正是因为这种痛苦,压在他心中的怒火和仇恨一下子燃烧了起来,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他回到山庄与凯茜重逢后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这个时候的希西克利夫不再是当年的他了,他先是将林顿的妹妹一起带走又归来与凯茜永别,而没多久凯茜的女儿出生,但凯茜从此离开了人世,希思克利夫本来就在忍受没和爱人在一起的痛苦,而这一次后,他连自己的爱人都没法见到了,丧失自己最爱的人的心痛和悲伤正慢慢将希思克利夫变为一个魔鬼。在欣德利去世后,他吞没了他的财产并带走他的孩子哈顿,并且将自己对欣德利的仇恨转到了这个孩子身上,后来他又带走了自己刚去世的妻子—伊莎贝拉也就是林顿的妹妹的孩子,虽然是自己的孩子,但是对他来说也就是累赘,没有任何的情感。仇心越来越大的希思克利夫早已被大家公认为恶魔,他逼死了自己爱人的丈夫,用各种极端的手段来获取两个山庄的财产,这也是他最后报仇的目的,这个时候时间才回到本书的开篇“我”访问呼啸山庄,而这一切是迪恩太太——一个保姆和“我”讲的。
故事的最后,他的仇报完了,而这世上也没有一人关心他,他在曾经与爱人凯茜一起被关的屋子里,在狂风暴雨的一个夜里悄然离去了。
山坡上有三座坟墓,凯茜在中间,两边分别是希思克利夫与埃德加·林顿。有村民甚至见到了希思克利夫与凯茜的灵魂在荒原徜徉,我想这就是故事最好的结局。
而这揭示的就是一个人从正常变为魔鬼的故事。到这里我是真正领会到了作者的传奇之处。这一爱情故事在艾米莉的笔下展现出的是一段悲惨却满足的童年,一段充满仇恨的逃离,一段不择手段的复仇故事。故事主人公为了爱而无尽止的恨,因为恨而去不顾一切地报仇,没有人能原谅他的罪过。在看这本书时会被故事情节而所深深吸引,作者的文字就像磁铁一般能吸住你的双目,并让你深陷其中。作者还善于用环境描写,让整篇故事都有着神秘,阴森,紧张,荒缪,触目惊心的氛围。
艾米莉同时也通过这部作品来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人们因为自己的利益,变得不再有人性,都成恶魔一般吞噬着不管属不属于自己的一切。书中操控希思克利夫去追求这一切财富的正是他深爱的凯茜,他最后在房中安然死去也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对凯茜的爱,一生都坚持的爱,这一让人惊叹的爱。但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爱,不是因为失去爱人一直暗淡,失望至死的低落,而是一段激烈的斗争。
?呼啸山庄》流传至今,仍然闪耀着当时的光芒,让我感叹这真的是一本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
多与少读后感篇6
暑假里,我被一本叫《海底两万里》的书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预言家——凡尔纳的豪情杰作。凡尔纳1828年出生于法国南特,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代表作品有《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底旅行》等。
这是一本神奇的科幻小说:接二连三的海难事件震惊了全世界,阿龙纳斯教授和助手康塞尔、鱼叉王尼德·兰参加了追捕海怪的行动,结果意外地爬到了海怪的身上,发现所谓的海怪其实是潜水艇。他们别无选择,只好跟着鹦鹉螺号潜艇的船长尼摩一起周游各大洋,开始了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海底之旅:遇上土着人、南极冒险、血战章鱼、海底复仇......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阿龙纳斯,一位热爱海洋、知识渊博的教授,到鹦鹉螺号上后,他把那些奇特又罕见的动物、植物全部记录到笔记本中,回到陆地上后公诸于世,真令人敬佩啊!康赛尔,教授身边忠诚的仆人,他们共同经历了几十万公里的海底航行,饱览了很多壮丽的景观,他们共患难,同艰辛,成了真正的朋友。鱼叉王尼德·兰是一名勇敢、优秀的叉鲸手,百发百中,在危机时刻拯救了教授和康赛尔。尼摩船长是一位海洋的隐者,勇敢而智慧,带领水手们成功从南极脱险,勇斗鲨鱼,血战章鱼,无人能敌,但一直隐居大海,很少露面。
?海底两万里》不仅让我认识了这些勇敢、执着、真诚、阴郁的人,也让我游览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等七大洋,欣赏到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海底两万里》富含地理、生物等知识,既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又是一本百科全书。
一本富含海洋知识的百科全书。同学们,快来看吧!
多与少读后感篇7
前几天晚上,儿子说老师要求孩子和家长一起读朱自清的《背影》,他读给我听,我读给他听。再一次读《背影》,再一次品味文中的语言文字,我有了新的体验,新的感受,毕竟上一次读《背影》是在中学时代,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心境不同,感悟自然也不同。
在中国几千年的浩瀚文海中,歌颂父母的文章不计其数,而《背影》却是最让我感动的一篇。这篇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字里行间渗透了感人肺腑的爱,这种爱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那么平实,那么朴素,表现的情感极为真实、淋漓尽致。从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去送;从捡定座位、千万叮嘱;从亲自去买橘子????一切看似极其平常、琐碎,却弥足珍贵,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父爱总是那么无微不至,总是那么牵肠挂肚!读完全文,我被那真挚的父子情深深打动了,同时对亲情有了更深的领悟。是啊,一个父亲的爱,就是这样,只是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甚至不一定需要孩子懂得。
当读到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那段,读到“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的眼眶湿润了,也许就在于作者用普通人的眼睛去发现普通的父亲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动作,而这恰恰触碰到了我心里某个最敏感的部分,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也不善于言辞,脾气还很急躁,到现在我还有点敬畏他,父亲年近六十,背有点佝偻了,今年暑假听说我要重新装修房子,特意从建宁乡下赶来,帮我买装修材料、清理卫生、督促工程进度,装修好了,他就急急忙忙地赶回家种菜了,一天也没休息。他的背影总是那么疲惫,那么匆忙????
儿子听到我朗读时微微颤抖的声音,竟然笑话我,或许他还没有体会到其中包含的情感,或许他还感受不到父爱的深沉。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掉进了蜜罐里,幸福始终环绕着他们,但是,他们却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从来没有体会到其中的爱。每当老师布置写“关爱”的作文时,浩男都是眉头紧锁,无从下笔,我的学生也是如此,一写到这类题材时就犯难,不是写生病了父母精心照顾自己就是写下雨了父母送雨伞,因为这些关爱对他们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了,根本感受不到。习作中,内容也很空泛,没有没有细节描写,也没有“感动点”,因为他们从未认真观察过。
引导孩子从细微之处去观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让孩子学会感恩,这是读《背影》最大的收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