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下,读后感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本,现在大家也越来越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写读后感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林清玄书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林清玄书读后感篇1
随着年龄的逐步增加和“心智的成熟”,我们小小的心里接触到了大大的世界。眼看着我们即将褪去幼稚、可爱的外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恐怕现在的我们仍旧缺少了些什么。那就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童真。
在网络突飞猛进的现代,想知晓万千世界是弹指间的事。然而让思想过滤去一些繁碎的事情要探寻自己的心,那就是无穷无尽的了。现在的我们还不能很清楚地辨认谁是谁非,这样就很容易混淆是非。书本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老师大力推荐我们读书,从而认清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这个世界是充满善意的。
怀着一颗“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我读完了一本有许多诱发人思考的小故事组成的散文集。作者眼见的世界是彩色乐观的,好似内心总会被某些东西所触动,这也正是“用心珍惜人生的情感”。我真可惜自己怎么没有作者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还有令人赞叹的感想。也许我不能希望每天都与美好的事相遇,但也能像作者一般存着真、善、美的心灵,看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是每一卷首语的标题,是作者对少年们的期许,也是我们在人生经历成长的时候每一个阶段的标志杆。每一段时间我们都要反过去回顾一下,不要让我们意念的小火车顺着轨道偏斜的道路开去。不但这样我们要常常擦拭心灵的镜子。如此照见的时间才是光亮、美丽的呢!
天真的心,每个孩都曾经拥有。孩提时我们梦想过自己像小鸟儿自由自在地翱翔于蓝天,拥有一片广大、自由的天地。在我们明亮、清澈的眼里,看到不生不熟的世界,多么好奇、亲切。当我们睁开双眼,发现自己还是一个渴望认清世界的孩子。
纯善的心,看到作者深信佛法、普度众生的情感让我崇拜。不过“心灵里总免不了烦恼、悲哀、苦痛,不如心里为飞走的蝴蝶做感动”。即使找不到纯然安静的一刻,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发生自身边的点点滴滴的温暖来感化心灵。
美好的心和庄严的心又是如此重要。没有人生的庄严又怎么谈到美好的人生。每个人感受到的美好、幸福是不相符的,看待好、坏的角度也是截然不同的。但我们都竭力地发现它们的存在,用心感受它们,每天的生活也就从容而有情趣了。
当然,小小的我们没有作者那样深刻的觉悟,那样脱俗的佛心,只是希望能在生命的成长中永远快乐。
林清玄书读后感篇2
鹅黄色的封面上,几支蒲公英随风飞扬,上面齐齐地印着几个大字——《林清玄散文集》。翻开书页,阅读着一个个细腻的文字,饱含着一个作家纯善而不被这浑浊世俗污蚀的心。他的文字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林清玄,清新淡雅。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人们内心的柔软。他的文章不像张晓风的那般华丽、生涩难懂像是雾里看花;也不像毕淑敏的一般篇篇都惊乍地发现些什么。他的文字细腻而朴素,令我在一瞬间中认定他是一位极有才气的女作家,直到浏览了他的简历才惊愕地发觉林清玄是一位男作家。
而在他众多散文中,我尤为钟爱《寻找四叶草》一文。“心够宽广坚持”“情够细腻柔软”“一直保持自由的生命姿势”这便是作者总结出找到四叶草的法宝。
想起儿时的自己也在那一片密密的浓绿中,寻找四片心形,给予幸福。
但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心中仿佛释然了。儿时一直执着的寻找也豁然开朗。那一片叶子便是开启幸福的大门,但终有一天我们会寻觅到付出的快乐,希望的黎时,财富的珍贵。而幸运草的第四片叶瓣则是我们苦苦寻觅的爱。心中充满爱了,在这偌大的世界中,那一株幸福的媒介在千千万万棵平凡的三叶草中终究是不存在的,它只在我们的心中。找到那一叶绿,纵然找到的机遇只有万分之一,但也因为这渺茫的机遇,四叶草才被称为幸运草。让更多人感到幸福,明白自己是幸运的,所以这小小的植物才会被寄予美好的感情。但当我们真正明了,寻觅到幸福,那时的自己总会释然,找到答案,因为幸运草并不在草里,我们心中已长出四片宛然的草儿时,幸运也会伴随着你一生。
或许如书上所说:“相契的草一旦宛然,相契的人不也宛然了吗?”
林清玄书读后感篇3
翻开一本书,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韵。三言两语,智慧的光芒闪烁其中。洗净铅华,抛开那些看起来很虚无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会展示在面前。称其为散文精神的至高,也不足为过。
没有剩余的文字,一切仿佛是那么自然,却又充满了奇妙的联想,空灵流动。转换了时空,仿佛置身于那书中的情景,心灵却澄澈洞明。我佛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包罗万象,应作如是观”。即便是遵从了“如是观”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讲述真理的同时,又显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玄的笔下,就能够发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们能够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苦与乐,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禅、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哲学的海洋里潜游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冷峻中持续着温煦,流动中体现着凝注。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于是,我们得以看到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禅的机锋和日常生命体悟为一体的杰作。正如《黄昏菩提》中写到:“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还记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读毕林清玄的散文,豁然开朗,生命的价值别有洞天。“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静的智慧之莲吧。”
林清玄书读后感篇4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寒假里,我看了许多书,每一本都很不错,每一本都值得我去细细地品味,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林清玄散文集”了。
我妈妈不小心给我买了两本不同的散文集。这两本书虽然是同一个人写的,但有许多不同的故事。在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应该就是“一千支银针”了。 在这篇文章里讲了一个童话,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国王,他有七个女儿,七位公主各有一千支用来整理头发的扣针。一天,大公主发现她的针只有九百九十九支了,所以,她自私的打开了二公主的针盒,悄悄地偷走一支针。二公主也因为少了一支针而从三公主那里偷了一支,三公主偷了四公主的,以此类推。最后被连累的,是七公主。正好国王有贵客,七公主整天都在焦急地跟着侍女找银针,可都找不到。公主甚至想用树枝、冰、银线代替,可是都不行。七公主只好躲在房间里。那贵客竟是一位王子,王子的手里有一支银针,他说:“淘气的小鸟在我的帽子里筑了巢,我发现里面有一支雕有贵城花纹的发针,是不是其中一位公主的?”六位公主都知道,那是自己掉的针,可她们的头发都好好的梳在脑后。七公主听到后,连忙跑出来,王子和公主一见钟情,最后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蕴含着许多的道理。林清玄在结尾的一段话我非常喜欢。他说:“这样想时,对生命的事,对情爱的观点,也就能云淡风轻处之泰然。每个人设若有一千支银针,不巧失落了一支,不必伤悲,因为我们还有九百九十九支银针,它们仍然能散放光芒,正如天上繁星万盏,有时雨天少了一颗,其他的还是为我们放光。” 他说得这种乐观的心态,是我们人人都应该拥有的。
这一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背后总有它的韵味,要我们去好好的品读。
林清玄书读后感篇5
清淡、朴实,这是我打开《林清玄散文集》所阅读到的气息和独属于它的那一份味道。
其实,在手拿这本《林清玄散文集》,翻开它的第一页,阅读第一篇文章时,我就被它那淡雅、细腻的文字所震惊。因为据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当代男性作家,而在我的印象中,男性作家的笔风应都是充满阳刚、坚毅的。但林清玄不同,他的笔风婉转、细腻,丝毫不逊色于当代女性作者,但是又在多愁善感之中保留了些许傲然,这种柔与刚的结合,被他的文字诠释得恰到好处,即不会太做作,也不会过于刚强。犹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而引起的涟漪,在我们的心上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想去忆及其源头时,却发现那痕迹早已消失不见,我想,这便是林清玄的文字所给我们带来的感觉,若隐若现,随风而逝。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有感触的是一篇名为《空白笔记簿》的文章。这篇文章没有过多的优美景物描述,也不似长篇大论的感悟,只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点儿个人小感慨而已,但是我们却从未发现。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去一家精致、讲究品位的书店买书,却发现每本笔记本的价钱都要比一本书要贵上许多,对此而感到疑惑不解,便询问店员小姐,店员小姐却给了作者这样意想不到的一席话:书都是别人写的,写得再好也是别人的思想,笔记是给自己买的,自己的想法当然比别人的想法卖得贵了。看到那里,我有和作者同样的感受,在这家书店里的笔记本之所以卖得比书贵,就在于它所要记录的是单独自己的想法,不与别人相同。为自己的内心而写,然而,自己的想法自是他人无法随意剽窃与买卖的,因为它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不可估量,能够用金钱所去衡量的。
我喜欢文中的这一几句话:“但是有谁愿意给自己的这天写些什么呢?愿意给生活的灵光一闪写些什么呢?唯有我们抓住生活的真实,才能填补笔记的空白,若任令生活流逝,笔记就永远空白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就使我想到了所看过的一次评论当今都市人们快节奏生活方式的电视栏目。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定然是需要的,只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必定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慢下来,这或许,便会找到在以前的生活中,所不被发现的乐趣,才能抓住生活的真实。这样的一丝一缕,便会勾勒出你心中的那本笔记本。
在急速流过的生活中,我们能留下的便是那一本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笔记。只但是,在从前,我们缺少了一颗甘于安定的心与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罢了。
林清玄书读后感篇6
望着书架上那花花绿绿的封面,我开始犹豫了。”选哪本好呢?“忽地,我眼前一亮:大片大片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再配上两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显得清新淡雅。”荷花?我喜欢!就这本了!“
?林清玄散文集》。”林清玄?好名字!想必文章也不错吧!“《心田上的百合花》”夷?真奇怪百合花怎么不是长在土里的,而是长在心田上的?这怎么种得了花呢?“我小声的嘀咕着,于是带着好奇心,开始了阅读之旅。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当我读完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轻轻地合上了书。文章说的是一株百合花和一片的野草在一起生长,饱受野草和蜂蝶的鄙夷,而百合却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最终百合花绽开了美丽的的花朵,并把种子撒向大地,多年后漫山遍野都是野百合,引来了人们的观赏。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又令人感动故事。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具体的记叙、细腻的描写,层层衬托,塑造了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作者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
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文明带来的美的满足。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是最高境界的美。林清玄相信”尽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这样一个因”尽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的体现了灵性、精神的美。
读着林清玄优美的语句,和他一起追求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障碍。
林清玄书读后感篇7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我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超多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持续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情绪与平静的心态,然后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然后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鼓声中虔诚祈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