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出好的读后感就必须要深刻领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看完书之后相信你的收获一定有很多,赶紧写份读后感吧,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京资哲学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京资哲学读后感篇1
当我回顾过去十年读书的各个历程的时候,这本书,可以算作我的第二本哲学入门读物,另外一本是一本很古老,很红色的《通俗哲学》。
在那本厚厚的,泛黄的《通俗哲学》中,这本刚撰于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的书向年轻的我展示了它如何在那样一个封闭的意识形态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哲学的起始概念,例如矛盾和统一,局部和整体等最基本的概念,即便是现在,或者我也会推荐入门的读者去找到,读一下这本书——这是一本或可以当作小说一样开心阅读的,浅显易懂的哲学入门。
而其次就是这本大一些的,薄一些的《西方哲学智慧》。
说实话,我对于带有教科书性质的书籍从来都是劈头打上负100分,然后再做定夺的,所以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在最新鲜的几天过去以后,都被我拿来垫桌脚或者随意处置,为了舒服我会尽可能把教科书卷来卷去,或者折上大大的折页作为书签标记而毫不在乎。
然而这本书也是一本教科书。
哲学很难吗?我觉得不,我甚至觉得,哲学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是每一个人在除了基本生存技能(例如,扫地,搬砖或者当打字员)以外最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而哲学本身,是简单的,它的最基本问题难倒无数大哲,然而贴近于生活的部分,处处可以看到,处处可以摸到,处处可以感受到的部分则异常简单。并且——它关乎每一个人最为宝贵的生命和时间。
一本哲学书好还是不好,我的判断和其他的书没有不一样的标准,依然是:是否足够简单,让人一眼就能看懂,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道理都是可以足够简单,让人看懂的,除了需要数据支持科学研究。而就在生活之中的哲学,更是每一个人一点即通的东西。
?西方哲学智慧》就是这样一本书。现在它也开始慢慢泛黄,我依然偶尔拿出来看看,简单几句话,就能让人心潮澎湃,如同一个情真意切的老友,明白到底的和你摆谈一些最简单的东西。
在这本藏书上,没有一点折痕,除了泛黄的纸张,它的封面依然平展,是我最愿意拿来重复阅读的书之一。
京资哲学读后感篇2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京资哲学读后感篇3
当天空飘过暗暗发光的云,映着蔚蓝而深邃,我想:那是来自天空的思绪。
风吹过绿叶跳动的树梢,闪烁着金黄而美丽,我想:那是阳光的灵感。
我知道这是思考的季节,是漂泊的哲学在静静地寻找生活。
——题记
我不会大声地宣布,现在是哲学的时代。从古到今,哲学没有惊人的爆发力,他只是像历史的黄钟大吕,没有醉人的旋律,自然吐不出半个盛唐。然而它竟能响彻整个人类史,颤动了古今英雄多少的心。我知道人类的梦想藏在这里,我知道人类的根源埋在这里,她静静地汇集,静静地躺在发黄的哲学书里。
陈旧的思想在长大,读点哲学书。12岁的我认为陈旧的思想是老一辈的忠言。13岁的我认为陈旧的思想是迂腐。15岁的我知道陈旧的思想也是哲学。我竟也有排斥哲学书的日子,我也曾经天真地认为哲学书是幻想和古老的幻想。才开始要读点哲学书,我才发现,我早已读过哲学书了。孔子的论语十则定点了一方哲学,看看他的哲学,想想哲学。我会幻想孔子静坐在高山上的神游,眯着的双眼,随风飘动的白须,确实是我心中的哲学形象。想起“生无所息”的言说,确是深奥极了。想起“以德报怨”的极善,确是不解极了。我会静静倾听花开花落,我知道那里有生命的循环,“宁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我想这样的“息”,确是无所谓死的。和它最像的,我想就是像做这首诗的人吧。在一次听一位学者谈论起孔子的“以德报怨”时,我又了解了它的边际。“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大概就是答案了。想来想去,古人的哲学虽然是深奥难懂,但确实是智慧。我想15岁的我是该读点哲学书了。
思想在衍化,读点哲学书。我知道哲学是一门难懂的功课,在课堂上学不到,但是在天空能找到。读读《西方哲学史》吧,接受位心主义吧,我想一般人是做得到的。现在的哲学书层出不穷,我想,那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变化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的哲学是烩疡人口,读多了,就会发现寂寞也是美丽的。抱着双膝想着些人来人往的道理,托着下巴悄悄想着隐藏在角落的亮点。我会奇怪天空的蓝色是否过于明亮,才叫白云添些姿彩。我会疑问太阳光照是否过于耀人,才叫树叶灿烂了金黄。我知道云是在变幻的,但它的天地之在天地之间。新生的哲学呼唤着“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竟也按藏着量变与自变的关系。的确叫我这些初初接触哲学的人难以理解。
哲学的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贯穿历史长河,它使人类有了探索生活的欲望,也是远古人类在枯燥生活里的寄托,是现代人在漫漫社会中的藉慰。读点哲学书,在朦胧的日子里至少找到了前人的灯火。这大概算读到了哲学书的皮毛了吧。
京资哲学读后感篇4
我认为《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学术著作,但也是一部科普佳作。
我还记得在接触哲学之前,“哲学”这个概念似乎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通过高中政治课的学习,我发现“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有无数的答案,我最赞成“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阅读《西方哲学史》,我更加对此有所体会。古希腊著名哲人亚里士多德有许多论调在今人看来与事实不符,但在当时人们对这个世界认识有限的情况下,哲人们能积极去探索、辩论的浓厚学术风气却是令人欣慰的。况且亚里士多德犯下的错误并未影响其“哲学家”的名号,反而激励更多哲学家去思考。因而产生了分歧,一个新的思路产生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也就产生了。这也验证了我的想法。当然也验证了发展观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的”这一观点。
在我看来,我们阅读《西方哲学史》的目的,不在于揪住前人的小辫子不放,嘲笑他们犯下的看似愚蠢的错误,而在于从先贤的曲折之路中拾取遗漏的养分。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就与今天的原子论非常相似。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在他之前的芝诺。
在漫威大片《复仇者联盟4》中,复仇者联盟的成员们进入量子领域从而实现时空穿越,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穿越的前提是钢铁侠的“莫比尤斯环”模型实验成功了。实际上莫比尤斯环本身是一个悖论。一个环本该有两个面,但莫比尤斯环永远只有一个面,从外面进去的物体又将回到外面,这也是有关“变化”的一个悖论。同样的,芝诺提出了“运动不可能”悖论。最有趣的是“飞矢不动”——一支射向靶子的箭在任何既定的瞬间都在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上——也就是说,它是静止的或者零运动的,但零的总和不可能产生运动。这涉及到物理学中的时间与空间观念,与今天令人费解的量子力学有着共性,似乎我们也处在一个“莫比尤斯环”中,古人未能解决的难题被历史长河洗刷沉底后,又被今人淘出思考,不禁令人感慨。
既然哲学教会我们思考,那亚里士多德肯定不仅有错误理论,一定也有正确的理论。原来,他在数学逻辑上有着突出贡献。他指出定义必须用先存在于所定义事项的某种东西来表述,实际上就是讲的是与定义有关的逻辑顺序,即先有事物本身再有定义。这种认识比19世纪的数学家们领先了千年。欧拉也曾说过“我决然不是先想到行列式的运算规则才提出行列式的”。
可见接触哲学以后,我们思考问题变得客观,因为一切事物本身存在着矛盾与统一,我们不能非黑即白,对与错只是每个人各自的理解与看法。
京资哲学读后感篇5
最近读完了日本知名零售店711创始人铃木敏文的《零售的哲学》,书的封面有两句话,其中第一句是“无论卖什么都能大卖的零售哲学”,第二句是“零售就是心理战”,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做出的深层次解释,只有深刻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需要什么,这样直面客户才能对市场的应变不断作出调整,以更好的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
好的商业行为需满足当下消费者需求
最初711是美国公司是创立的品牌,而铃木敏文去美国出差途中发现这种小便利店,该种连锁便利店此时在日本并未兴起,日本本土更多是以“大型商超”为主的商品零售业态,而此时的铃木敏文正在日本的商超集团“伊藤华堂”下打工,促使铃木开便利店的想法来源于此时日本实行“周日停业”和“缩短营业时间”,消费者无法在24小时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将美国的711引入日本也是迎合该该市场契机。
可是为什么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其他人进入连锁商店市场呢?便利店是一个高度分散的行业,更多的是“个体户”在经营,中国俗称“小卖部”,在对行业进行研究时,可发现分散的行业并不会一直高度分散下去,当行业内出现一个“管理牛人”时,该牛人有能力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如代表送货渠道的供应链,销售时的商品监控,以及员工培训管理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当这些做完后,单个便利店的毛利率会上升,而一旦自己的连锁化运营展开后,出现“规模经济”(即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这样会导致整体运营成本进一步下降,那么该片区的其他个体户所开设的便利店就无法与其进行竞争。
在我们中国市场也存在这种现象,如过去的“小卖部”(711),餐饮店(海底捞),油漆店(三棵树),地产商(万科),生鲜超市(永辉超市),都出现了一批在管理上能够领跑同行的企业,进而逐渐在消费者口中积累更好的口碑,这也导致企业自身也能领跑同行,而该现象在不少行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如幼儿园品牌、在线教育品牌等,这也是后一阶段投资客着重关注的行业性机会。
拥抱变化,动态看问题
每个人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面对新事物时,通常人会有恐惧感,而该恐惧感会使得决策者停滞不前。在铃木提出引入711时,他的领导和同事都强烈反对,认为目前日本的经济现状下,只有“大商超”这一种业态存在,而小超市在该环境下无法生存,不过铃木面对强势的“大商超”,而具有“深度”的提出在目前便利店并不是完全打不过大商超,只是因为管理不到位。在预判日本未来人口老龄化将加剧后,铃木提出需要提前布局“送到家”业务,彼时也被管理层强烈质疑和反对,而后的社会发展却印证了铃木的正确。
故而我们发现,反对铃木的人更多是以“静态”的眼光在看待商业世界的变化,从《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出从细胞到人,都喜欢处于“静态”的环境,而对“动态”有反感,毕竟动态也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而铃木所进行决策时,则更多是运用“动态”的眼光,“前瞻”的看待社会发展,并提前进行商业布局。
多次重复是有效的
在经营管理中,管理层通常对于下属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来执行战略、战术而感到苦恼,对于总部而言,旗下的经销商并不能领会总部的经营意图,最终则可能导致强势推出产品而影响供销关系,这都是我们在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铃木所面对的员工,很多都是素质水平并不高的人,针对这些员工,铃木采取的办法是“多次开会重复”,铃木用不断的重复使得员工明白:1、老板觉得这事很重要;2、这事对我们也很重要。进而使得总部的战略意图能够很好的贯彻执行下去。
通读此书,从中更多的感觉是经营企业如履薄冰,授予日本711的品牌美国南方公司最终因为忽视供应链和销售监控的重要性使得成本居高不下,在遇到恶意收购后为抵抗恶意收购而大量借债回购上市公司股票,不过高昂的借款利息难以负担最终被铃木所在公司“全面托管”。我们在分析上市公司,抑或是自己在领导一家企业时,不得不提高“专注度”,对市场保持敏感,同时也对各环节业务进行深度了解,将风险点提前堵住,那么企业这艘小船才能继续平稳航行下去。
京资哲学读后感篇6
读书就像是在跟一位饱经岁月沧桑,拥有无数人生阅历的老者交谈。读稻盛和夫的书就是个鲜明的例子,稻盛和夫的哲学观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实用性高,字里行间透漏着一股正能量,催人奋进。
直面“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一根本性的问题,确立做人的最基本的哲学,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因而人生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所以想要度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稻盛先生“敬天爱人”的利他哲学才是正确指导人们一切言行的根本思想。同时人生哲学和经营哲学是相通的,经营的成功源自正确的人生哲学。在本书中,稻盛先生将存在、意识体、科学、欲望、人生、社会、宗教等很多重大的命题,从哲学、宗教、科学三个角度交叉分析,内容实在是精彩纷呈,耐人寻味。
关于人的存在和生命的价值:一切存在绝非偶然,都因必要而存在。人被称为“万物之灵”,人应该具备超越存在的伟大价值,这种价值就在于人能够为社会、为世人做出贡献。抱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那么就会提升我们人生价值的愿望。
关于宇宙:宇宙间有一种潮流,它让森罗万象、一切事物不是维持现状,而是朝着生成发展的方向不断运动,也就是促使一切事物不断进化。换言之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意志”,即促使万事万物生长发展、促进其进化的“意志”。这就说明宇宙中存在一股力量,它要让万物进化发展、变得更加美好,如果顺着“宇宙的意志”产生的潮流而动,我们的人生就会带来成功和繁荣;如果逆着这股潮流而动,就必须走向没落和衷退。
关于意识:人的意识对于人的健康影响极大,人身上多达几十亿个细胞,都会在意识的作用之下或者活跃或者哀弱。在宇宙的意志之上,加上过去世代造就的人格,再加进现世积累的经验,三者的综合构成了人的“意识体”,在肉体灭亡时意识体会从肉体脱离出来,它不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失,所以人生在世在于塑造人格、人性、灵魂、意识体。人生不管事业成功或失败,不管患病还是健康,所有的一切都是创造宇宙的造物主为了提高我们的心性而赐予我们修炼的道场。我们在世的一切体验,都是宇宙造物主为了塑造我们的人格,变着手法给予我们的考验和锤炼而已。
关于欲望:佛教认为人具有六大烦恼(贪、嗔、痴、慢、疑、见),六大烦恼原本是人生存之必需为了让具备肉体的人类能够维持生存。但在这烦恼之上造物主又给了人类自由(任凭本能和欲望驱使胡作非为),这两者相加人类就可能作恶。人具备既可成为大慈大悲的佛又可成为穷凶极恶的魔的两面性,所以为了防止人的坠落,释迦牟尼提出了“六波罗蜜”(布施—要为他人尽力。要努力思考如何为社会尽力、持戒—要知足遵守戒律。戒逸自己抑制利己之心、忍辱—要忍耐有韧性。忍受诸行无常波澜万丈的人生、精进—要勤奋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禅定—把心沉住保持心境平和、智慧—做到以上进入悟境)这一套修行方法,帮助人提升心性走进菩萨道。提升心性直至离开人世,这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关于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构成人生的要素有两个,一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命运,二就是善根结善果,恶根生恶果的“因果报应的法则”,心中所想会如实呈现,就是说思考以及基于思考的行动会成为原因从而产生相应的结果。“因果报应的法则”要强于“命运”,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因果报应的法则改变与生俱来的命运,也就是说想好事、做好事就能促使命运向好的方向转变,思善行善对人生而言至关重要。
关于共生和竞争:所谓共生的思想关键的一个字就是“爱”,一个是“他爱”,包容世间一切事物的、普通性的“爱”;另一个就是“自爱”。从头到尾围着自爱打转势必作恶,为他人着想的爱开始觉醒时就能为善。所谓善恶的界限,就在爱自己的“爱”和爱他人的“爱”的中间。企业为了共生必须竞争,同时为了竞争又必须共生。也只有共生和竞争同在,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
此书稻盛先生哲学的核心就是以“利他之心”思考、判断和行动,只有汲取“利他”思想并付之行动,我们的人生结果将会迥然不同!
稻盛和夫,世界著名实业家、哲学家,阿米巴经营体制的创建者,集科学家、企业家、哲学家、宗教家、慈善家于一身。
本书原著以《稻盛和夫的哲学》命名,是稻盛和夫哲学的代表作。稻盛哲学有以下四个特点:
(1)简朴性:没有任何难懂的哲学术语,深入浅出,却又有感动和召唤人心的力量。
(2)实践性:稻盛和夫本人是科学家出身,同时又创办企业,这些使得稻盛哲学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紧密的、反复的循环,最终使实践和理论,经营和哲学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完美的平衡。
(3)道德性:稻盛哲学将道德放进了哲学,以“作为人,何为正确”,也就是“利他之心”思考、判断和行动为核心。
(4)辩证性:稻盛哲学强调兼备事物的两极,比如利己和利他、大善和小善、大胆与小心、慈悲心和斗争心、大家族主义和市场竞争注意等。
?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学》一书是稻盛和夫以“想要度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应秉持哪种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为讨论中心著作而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枪手读后感6篇
★ 狐狸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