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书吧 >读后感

人间观后感推荐8篇

通过这部电影的观后感,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观后感是对电影情感和主题的深入剖析,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间观后感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人间观后感推荐8篇

人间观后感篇1

是的,这个是很多田园女权自媒体经常拿来抨击社会、误导女性的一个手段。

但是这句话是纪录片里面一个医生说出来的,原因是这个医院接纳了很多全国各地聚集于此的各位准妈妈们,她们的身体非常不适合生孩子,有很大的生产风险威胁生命,但是医生不能直接打掉这些孩子,因为这些准妈妈是大多数出自的内心非常渴望有一个孩子,她们有选择把这个孩子生下来的权利。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准妈妈,自身有心脏问题,如果要生孩子,在生产的时候很大的风险会死亡。

让部分田园女权很失望的是,全家上下,公公婆婆爸爸妈妈老公妹妹全部反对这个准妈妈生孩子,但是这个妈妈还是知道风险并冒着风险想生一个孩子。

另一个准妈妈是烈士家庭,唯一的孩子是消防战士,在一次火灾任务中,为国家为人民壮烈牺牲,英雄的背后是这个家庭的破碎,准妈妈面对空落落的家,希望再生一个孩子来让这个家庭有个寄托,但是这个准妈妈年龄较高,生育孩子也是有很大风险的。

很遗憾,心脏有问题的准妈妈在生产的时候很顺利,孩子在28周的时候,剖腹产,并且在手术台这第一关完美度过,但是在术后的icu上,由于心脏等问题,还是没能撑过来。甚至亲身没有看到一眼孩子就离去。

而另一位烈士妈妈在高龄的生育风险面前撑过来了。

人间观后感篇2

这句话来自纪录片里面的一个11岁的孩子—安仔,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但是却给了很大的打动,疾病不会看你是小孩还是大人,不会看你是高官还是平民都会突然袭击你,然后摧残你。

安仔的这个病房的所有的病人都是得了一种很可怕且发生几率较低的癌症—恶性骨肿瘤,得病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三,且大多数发生在未成年的孩子身上。这些孩子要把做手术把骨头拿出来医生把这些恶性肿瘤细胞磨掉去掉,再放回原部位。有得人很幸运手术后很成功,没有复发,并且生存了很久,有很多孩子还是要截肢,甚至很多孩子截肢还是未能阻止癌细胞转移到肺部等部位。

安仔最后还是因为肺部的转移,最后离开这个世界。在这一集全程作为视频旁白的是另一个患者—杜可萌小朋友,这个小朋友13岁,每次都是很乐观地讲着,并且还会在网上写上一些文字,最后知道自己在化疗的疗程快要结束的时候,还是转移到肺部了。她跟医生说:她这个乐观使者累了,想卸下面具。

人间观后感篇3

泪流满面,是我看完这部纪录片最直接的情感表现。豆瓣评分9.8的它,的的确确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起先以为蒲老师留的作业,是让我去学习一部纪录片该如何想,该如何做。可事实证明,我错了。这不是一部能反复品味,琢磨其中奥义的纪录片。它让我看完第一遍,不敢再去看第二遍。那些生离死别,与我无关,却钻心的疼。

其实,我不是个这样的人。

我总是用麻木来形容逐渐长大的我。我已经很久没有向遇见的乞讨者递出一元钱,也很久没有因为电视剧里的感人桥段嚎啕大哭。我对于他人的不幸即使同情,也难以设身处地。也许,是被媒体大肆渲染的人间悲剧消费过多,我对悲伤早已免疫;也许,我单纯只是个冷漠的人。我知道,这世界每天都有无数的不幸在发生,死亡和哀嚎是生活的必需品,你得接受,也得习惯。

但就是这样一个冷漠的我,还是在屏幕前潸然泪下。我为主人公心电图的每个起伏而提心吊胆,为活着的人庆幸,为去世的人黯然。我大概明白了鲁迅的那句:“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相关。”是什么意思。他们,就是我。

曾经某一天,我哭着来到这个世界,身边的亲人拍手笑着看我;未来某一天,我笑着走到人生的终点,身边的亲人伏在我床前嚎啕大哭。算起来,前前后后,也不过就几十年的时光。但我还是无法释怀。第二季第二集中,那个手腕上写着吴莹之子的孩子一出生就没有了妈妈,医生对着镜头说:“你说可怜吗?她都没能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孩子更可怜,没妈的孩子能不可怜?”第一季第四集中,那个身患绝症,在临终关怀医院住院五年的老人,每天都在社交媒体中记录生活的点滴。医院,承载新生,就得接受死亡。我看着屏幕哭,因为我旁观死亡,却无能为力,这才是我最痛心的地方。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医院的走廊,比教堂聆听了更多的祈祷。你猜猜看人们为什么祈祷?因为这世上,除了生死,哪一件都是常事。你要记得这句话,然后好好活着。

送给你也送给我自己。

人间观后感篇4

我所写出来的只是我在写文章想起的某个片段,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引起我很大的共鸣是因为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亲身经历过纪录片里的某一些事情。

深知疾病在折磨着病人,是因为想起我已经离世的奶奶,她因为癌症离世,之所以能够很深感受到视频里面的经历,是因为真的在医院里面看到过病人的软弱。

当时在icu里面躺着的奶奶,我和我亲人每天都各种担心祈祷。

在病房外的你,也只能担心,甚至连探视的机会也并不是每一天都有的。(因为icu的探视不是普通病房,要严格控菌,要考虑当天的手术等等)

我签过icu里面的文件,看着熟悉的人突然在病床躺着身上骨瘦如柴,痛苦得谁也认不出来,只能本能地喊疼等反应。而我只能抓着她冷冷的手说乖,我们晚几天看好病就可以回家了,要听医生话。

也收到过医生的额外叮嘱,因为医生知道这个病人可能出不来,特意批准让我们早上进去看望。我和我爸互看一眼,知道医生这么安排的额外之意。

但是生命是很神奇的,那一次的icu出乎医生的意料,她撑过来了,并且下床可以回家。

但是大家都知道,身体里面的癌症仍然是一个定时炸弹,也很遗憾,出院后过了几个月还是离我们而去,并且疾病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都在深深地折磨她。

而我的爷爷也是在前几年的一个凌晨突然离我们而去。陪我一起长大的老人都在按这个世界的法则生老病死,阻挡不了地离开人世。

人间观后感篇5

这一集给我的很深的记忆是,很多人在为生活为家庭经历着你从没想过的工作岗位。

这一集说的是尘肺病,这些患者长期在大量粉尘的工作环境工作,有煤矿工人、有金属加工工人、岩石加工等等,他们的工作很苛刻,这些岗位的工资会高上不少,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大爷的采访,他说在地上工作的那时候才一百块一个月,但是愿意下地下采矿的是五百块一个月。

但是很多病人在患上疾病之后,工作的地方不承认你,因为这些工人大多数并没有正式的合同关系。想申请工伤判为职业病,根本无处申诉。

这些患者常年需要呼吸机在身旁。并且唯一的生存办法就是换肺。

肺源很少,手术价格很高,每个换肺手术都要接近60万人民币。正如之前所说他们却很难申诉,很难得到国家、公司的报销。

给我最深刻的是,一个30出头的金属加工工人,患上尘肺病接近10年,这十多年都要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但是他很幸运,有一个老爸在替他筹钱,并且帮他申请到职业鉴定,可以得到国家社保的很多的报销。最后这个老人到处向乡亲们借钱做手术,筹集到接近五十万。

最后这对父子正如他们的心境非常坦荡一样,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他们幸运地等到合适的肺源,并且手术后的感染、排异等难关都通过了,最后他们呼吸着新鲜空气,摆脱了呼吸机。

人间观后感篇6

作为一名医学生,喜欢找各种资料纪实类的东西还有医疗剧来看,而这部纪录片,几乎是我见过的最有权威并且耐人寻味的一部。十集,九个主题,急诊室急诊医生的无奈,救护车调度的问题,器官捐献的难题,对于生命以及器官的选择,临终关怀,儿童医院的不解与理解,妈妈在自己与孩子之间的选择,太多故事,太多不完美的结局,这不是作秀,这是真真正正的人间,医院里的人间。

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器官捐献的那一集,从禁止使用死囚犯的器官开始,本就是一大难题的器官来源便成了难中之难,器官协调员的工作本就难做,家属一个滚字已经是最温柔的待遇了。而那些愿意捐出器官的人,或者他们的家人,便是世间最美的天使,让一颗生命,去到别的生命中生根发芽,去感受光明,去别人的胸膛,体会人世冷暖,若我有一天将要离开这个世界,若我在我还年轻的时候要先走一步,我愿,我的生命可以继续生根发芽,温暖更多的家庭。若我离开的时候已经迟暮,我愿,放弃无谓的抢救,体体面面的离开,在家人的陪伴,爱人的守候,陌生人的关爱下,走完最后一程。感慨很多,戳中泪点的地方很多,人生无常。我愿,能享受生命里精彩的每一天,能像活着一样活下去。我愿,认真学习医学知识,为拯救更多人,为医生这个职业,为了所有热爱的生命的人。

人间观后感篇7

这部纪录片刚播第一集,大家都说“瑞金医院真有魄力!”这几天,很多人都在说:瑞金医院很有魄力。因为在上海多家三甲医院拍摄的医疗纪录片《人间世》6月11日开播,第一集就打破“套路”,把几个失败的病例呈现给观众——因为吃海鲜中毒导致多脏器衰竭没救回来的24岁青年、没有挺过手术后第二天的马凡综合征患者……,第一集的拍摄医院,就是瑞金!

这是一部医疗纪录片首度以这样大的篇幅直面医学上的“不完美”。“一般故事的套路是——病人命悬一线,手术惊心动魄,最后大获成功,病人出院了还会谢谢医生。然而,风险大的手术总有失败,对失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避而不谈。”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客观聊聊真实的医疗到底是怎样的了。

“生命有痛,有你真好”,“起初很担心说了失败案例,播出后会引来不理解。”这是记者在瑞金医院听到的声音,毕竟不是所有医院都有这样的勇气。所幸,好评如潮。“看多了太多‘完美’的医疗宣传,这样的角度更让人感动。失败也是医生和家属必须面对的,绕开这个话题谈医疗是不完整的。生命有痛,有你真好!”“很客观、很正面,我觉得需要这样的宣传,还原医疗本来的样子,有努力,有失败。”“我们组织过成百上千次的抢救,我们成功,我们也失败。正是能体会这种切肤之痛,我们才能毅然决然地守护着心里的最后一亩田。医生是人,不是神。”

好多医务人员在朋友圈敲下这些话。有人评论,“敢于面对和谈失败,本身是一种进步。敢于面对真实,本身是一种升华。促进真实和重建诚信,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之一。”绝大多数人表示看了之后,更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艰辛和无奈。

遇到救不回来的病人,医生会懊恼,会难受。手术台上的成功,会让医生无比喜悦。抢救总是争分夺秒,用双手捂热血库紧急送来的救命血浆,是医生的平常事。

也会有这样的场景,手术还在进行中,家属却已经冲进来掐住了医生的脖子……“一息尚存,我当竭尽全力”,说哪个医生没面临过失败,这首先是一种不客观。一个三甲医院的教授跟记者说起印象最深的一个病例,他称此为“一个劫”。

那时他还是年轻的住院医生,夜急诊,一个严重外伤的病人来了,20多岁,手术做到凌晨两三点,术后看看病人,没问题,筋疲力尽的他睡觉去了。第二天,观察病人,皮瓣发白了,血液循环上不去,病人出现出血性休克。采取了很多急救措施,没救回来。

“病人死掉,我输掉。”这个教授说起当时的感受。可能手术细节处理得更好些,可能手术后观察得再密切一点,也可能病人本来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年轻的住院医生就此一蹶不振。

后来,一位老医生的话让他走了出来,“闹革命是有牺牲的,年轻时代价小,做不了大手术,长大了代价更深。”这以后,凌晨做完手术不论多晚,这个年轻医生都守在病人身边,观察情况。这是体力与意志力的考验,但他就是绝不离开,他不允许在自己的环节上出现任何差池。

人间观后感篇8

?人世间》周秉义为了检举那个玩弄女知青的戴主任,那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丢掉了被保送上大学的机会。

而郝冬梅更是把已经有希望的大学名额,让给了那个十指纤纤学钢琴的陶俊书。要不是郝冬梅的谦让,陶俊书受到感动,主动揭发戴主任的丑行,这个祸害女知青的干部恐怕还难得拿下。所以说周秉义,郝冬梅是很高境界的一对情侣。也正是这样的人比较少,才更显得他们的高境界。

当年的知青,离开农村的出路,一是招工,二是推荐保送读书。下放的第二年就有数量可观的工人子弟招工进厂,但到第二年第三年就陆续减少了。一般都不是大批量的,招工单位也是商业部门,农村工作人员,也有个别的事业编制。然后从1973年开始最热的就是被保送读书了。

真是各显神通,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但僧多粥少,能够被保送的人数少之又少,这其中还有很多农村回乡青年。像郝冬梅这样的主动把名额给别人的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极少。

没有资格被保送读书的,那就只能坐等招工名额了。招工,保送人员,最初的推荐直接下到生产队,就像电视剧里面演的,郝冬梅的保送读大学不就是生产队推荐的吗?这些队长们让知青可不敢得罪,不仅不敢得罪,那还得巴结呀。

还有一关设卡的就是公社,生产队推荐后都要集中到公社审核审批。于是家里条件稍微好点的,就想方设法给生产队干部,公社干部送礼。好像还记得我们公社书记得病做手术,都被知青接到局医院做的(那时候我已经招工出来了)。当年我的招工就被他卡过,不过倒不是因为送礼,而是想留住我。

可以想象,得有多少人趋之若鹜啊!不过这招灵,还真有人获得招工,保送的机会。没本事送礼的有些知青就跟家里闹别扭,埋怨父母太穷,拿不出钱,或者有些比较迂腐的父母,根部不能接受这种行为而不提供条件。

周秉义,郝冬梅,要不是恢复高考,凭借自己的本事考上大学。当然后来郝冬梅父亲平反复职,她更有机会读大学。推荐保送读大学,有的确实有基础,也读过初中高中。不少农村青年被推荐保送,就不一定都具备初高中基础学历了。

像周秉义这样的得罪了上司的,除非再遇到一个比他还正直的上司,也还是会有保送机会。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学子,才更加被人“接受”为高等学府学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读高尔基的在人间读后感7篇

人间世作文精选8篇

人间仙境作文8篇

人间世作文优质8篇

人间爱作文400字8篇

人间世作文500字8篇

在人间心得体会8篇

人间世作文6篇

人间至情作文7篇

人间世作文模板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5292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