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书吧 >读后感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7篇

很多人的读后感都充满了对作者的赞美和敬仰之情,通过写优秀的读后感,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书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7篇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1

我看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一章,当我看完几篇以后,给我的感悟很深,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例如:当一位老师上课的题目是“我的幸福”。她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家人当宝贝,每个人周围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着我们;再物质上,我们要什么就有什么;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还可以旅游——那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我们一定感到很幸福了。话音未落,孩子们呢齐声答复:老师——我们不幸福。这么一问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举起手来,其中一个10岁的男孩,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是年级第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觉。”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们说的全是真话。孩子的幸福其实就像能够调出所有颜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他们挑不出幸福的颜色,他们的幸福被人拿走了。孩子们在小学已经减负,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孩子们应该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无限制地报兴趣班,无限制地为孩子购置复习,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孩子们当然感觉不到幸福。

李跃儿老师归纳的三类做好一个好妈妈: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拟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当我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位母亲给10岁的儿子洗脚,儿子把脚盆打翻了,母亲大发雷霆骂了一番;一个10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脚,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烦意乱的结果。这样妈妈在孩子眼中,几分钟前是慈母,给儿子洗脚;而几分钟后就变成了凶神,爱与恨的转瞬转换肯定会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么能承受得了呢?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显而易见了!我们大人们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知识,让孩子处处“优秀”,至于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幸不幸福,他们却很少考虑。

最后,我只想说,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异就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那么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生命的安康成长,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朋友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快还给孩子吧!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2

当杨一帆问老师树怎么画时?老师并没有一板一眼的按着树枝、树干、树叶、树根去分步描述,而是用孩子的口吻说“你瞧,拿上笔,这样,呜、呜、呜乱绕,三绕两绕,不就长出一棵树来了么?”只有“孩子”才能和孩子成为朋友,只有激发孩子的兴趣才能让他把作业变成乐趣。我尤记得一次送小侄女去学钢琴,那的老师说的是,既然先到了,就去玩起来吧,而不是你去练钢琴、你去弹钢琴。还有《死亡诗社》里的基汀老师,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诗歌课时,让学生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书中的绪论撕掉。在朗读着惠特曼“哦,我!这个问题不断重演的生命在载运无信仰者的绵延的车厢中在充满愚蠢人的城市里身处其中的意义何在哦,我!哦,生命!答案是你在这儿,使生命存在,使其有一致性,使这个强有力的`戏演下去,而你能贡献一首好诗歌”时,又怎能拿着一套理论让学生们去解读呢?朗读,忘我的朗读,在操场上朗读,在山间朗读,用生命朗读。这才是教育,这才是智慧的教育,这才是爱的正确表达方式。

教育不是溺爱,但更不是“严教”。李跃儿也曾是一位糟糕的母亲。会把儿子赶出家门,会抓住儿子的胳膊怒吼,会让儿子因恐惧连拉裤子都不敢吱声。幸好,她终能领悟到棍棒是不能成材的,甚至连人都成不了。读书笔记我对照着文中的反例一遍遍反思自己,是不是有愤怒咆哮的时候,是不是太过严苛,是不是凶起来像不可遏制的泼妇。孩子是需要赏识的。就像许久前看的那个视频,一杯水会因为别人夸它纯净而更加纯净,别人批评他污浊而日益污浊。这让我想起《地球上的小星星》中尼克老师对伊夏父亲说“在所罗门岛,当原住民想用森林里的一部分来耕种,他们不会将树砍掉,他们只是在树的附近聚集,然后开始对着树大声的辱骂,不用几天的时间,树就干枯了……”更让我想到自己有一次在外人面前说自己的小侄女学习自觉性不高,贪玩。小侄女事后对我讲“姑姑,你好不好在外人面前说好话。我都和我同学说,我小姑姑要来,我老期待的。”我愣了一下,自责自己不当的言行,也庆幸小侄女的勇敢,更由衷地生出一份敬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还有许多许多让我感触颇深,更有许多许多值得我去接受、去反思、去实践。能读过这本书是我的一件幸事,我希望这不仅是我的幸事,也能成为更多人的幸事。每位老师,每位父母,都应该读一读,如果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还回去,如果没拿,也能让孩子更幸福。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3

读了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感触颇多。我知道是教育者在不经意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可是,在我痛下决心要把幸福还给孩子的时候,我又在问自己,我真的能做到吗?几年前,我们都了解过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那时你是否有关类似的决心,期盼着自己的赏识能催开孩子幸福成功的花蕾,可是现如今谁又是赏识教育的拥趸,谁又能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坚守赏识的信念?再后来,又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教育理念、教育名词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就在这些理念的“轰炸”下过着反思自己、责备自己的生活。

您不觉得这些教育理念就如同药房里出售的营养药剂吗?它们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的教育方式是营养不良式的教育,我们要给自己的教育方式加“钙”加“锌”。

其实我们的教育里最缺少的微量元素就是“坚持自己的爱”!我们不是没有爱,可是我们的爱被分崩瓦解了。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不能做“墙头草”,随风倒;也不能邯郸学步,迷失自我。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爱。

每个人都有爱孩子,爱学生的方式。在不断地学习之后,我们汲取了很多新鲜的元素注入了自己的爱。在年轻的时候,我们信奉“严师出高徒”;在没有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愿意以过来人的身份去揣摩学生的心理,去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教育之路十载左右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说,学生毕竟是个孩子,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的儿女也蹒跚学步,当他怀着好奇的心情去探索世界的时候,我既急于自己无法给予孩子更多时间的照顾,又期盼于孩子的老师能带给他幸福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身份,难道我不是一样生活在别人的期盼当中吗?可是期盼不能代替实际的爱。我们也不能在期盼中忘记自己的职责,因为我们都必须做好“母亲”。

书中有个孩子叫马月,有人认为李茂璞与她有些类似,我觉得不然。在没有遇到李圣珍老师之前,马月遭受了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侮辱,使得她一次一次走向深渊。可是李茂璞不是这样,他虽然没遇到像李圣珍老师一样能做到像上帝一样爱孩子的老师,但他也没有遇到那毁了所有孩子的恶魔老师。我觉得李茂璞现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孩子的好与不好,与其家长的做法是息息相关的。李茂璞的奶奶很负责,她在以祖辈的身份尽着母亲应尽的责任。虽然他的父母找到了很好的理由告诉我们“工作很忙”,但是他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让孩子过上了“亲生后母”式的生活,他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应得到的.全面的教育和爱抚。因为我从李茂璞的奶奶那里得知李茂璞从几个月大的时候就经常是被送到别人那里寄养着,几乎就是张家三天,李家四天的状态。你试想一下,一个小孩子被寄养在别人家里时,他会得到怎样的教育,无非就是“别饿着,别出事”就行。可是孩子在出生后的前三年是学习能力突飞猛进的三年,我们不能忘记“三岁看大”的古训。其实当今社会又有几个孩子能如愿以偿地生活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呢?年轻的父母们又有几个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呢?又有几人了解了教育关键期、促进了孩子的发展呢?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做得很好吗?不然。

经常有人告诉我,要像爱自己孩子那样爱学生。可是反过来,我又多么希望能像爱学生那样爱自己的孩子。推及其他的家长,我又多么希望他们能像对待工作那样认真负责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到底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时间的匮乏?是时代的脚步?是社会的制度?还是我们想给孩子幸福但又无奈地退出……

翻来覆去地想,孩子的幸福就是父母的爱和别人的理解。作为老师我们无法给学生父母般的爱,但我们可以尊重孩子,让他们体验获取智慧,获得尊严与理解的喜悦。

嗨,我们为何要为孩子失去幸福唱挽歌,我们应当鼓励孩子自己去追求幸福。告诉孩子,幸福就在不远处等他。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4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教育方法的书,介绍了作者的一套不同于现有的新型的教育方式,是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的经验结晶。

作者是一个用真心对待孩子的老师,她能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感化,升华那一个个稚嫩却澄澈的心灵。她的书里列举的是生活中那些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那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另人叹息,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因为父母和社会不恰当的教育体制和价值观承受了太多太多,葬送了自己的童年甚至一生。

看完李跃儿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思:试问,我的孩子幸福吗?我用在他身上的教育方法正确吗?

如果从物质满足的角度来说,他是比以往的我们的时代富足。要吃有吃,要穿有穿,零食呈大堆,玩具满天飞,音乐,动画,游戏更是玩不累,可是他真正从心理上幸福吗?

李跃儿老师说过“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许会更好。”孩子也不是得到更多物质他就幸福,如果一些家长以为平常辛苦工作,赚更多的钱,补偿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是幸福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要知道孩子的认知状况与心理特征。就是儿童还不能理解自然的规律,社会的秩序,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既要理解又要有耐心,放手让孩子依照自己的努力认知,“经验”到“规律是不能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如果我们用“教”的方式告诉了她,就会切断她进一步思考的可能,久而久之他就会丧失独立思维能力;成人如果过于干预,不但会使孩子失去探索精神,还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问题。

李跃儿还说过“教育只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教育,一种是不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成熟的、建设性的,不好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掠夺性的;建设性教育促进孩子成长,帮助孩子进行内在建构,掠夺性教育阻碍孩子成长,破坏孩子的内在建构。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让孩子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

大多数家长和个别私立幼儿园在孩子两岁左右就开始逼着孩子认字、计算,以为这样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样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尊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

素质教育,主要以培养人的个体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为目的,突出学习的乐趣性,思维的创造性,精神的愉悦性和心理的健康性。

李跃儿老师认为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二类,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李跃儿老师在书中讲述了现代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对于如何改进现代家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还有一个感悟:教育,既不是像应试教育里的强制灌输知识,也不是像一些浅薄的人理解的素质教育那样给孩子报舞蹈班。钢琴班……而是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爱的基础上给予帮助。请家长放下一些自己的虚荣心,不要在成绩,分数,以及其他方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给孩子多一点自由和空间,或许他能飞得更高!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5

读着这本书,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李跃儿是一个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人,所以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我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汗颜了!我离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太远了。

翻阅时,我不禁萌生了丝丝酸楚和歉意,因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无助、恐惧、孤独、愤怒。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

那么,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我们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必须要清楚"幸福的根源",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引用周弘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只有"用心赏识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给予孩子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启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一开始是没有棱角的,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这张白纸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画上一个方框后,从此它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矩形,这时,除了在方框中发挥定格的形态外,再也没有其他发挥的余地了。这是教育的失败!只有当孩子心境未定格时,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拉成平行线,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洞悉孩子真正要什么、想什么,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能获得有益的发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6

假期里,受朋友的推荐,读了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我感触颇深的不仅是书中的内容,本书作者李跃也从不同层面讲述了自己的转型。

李跃的糊涂,傻气,可爱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与年龄阶层的人性本面,更诠释了教育与爱育的本质区别,以平等自由的心态来享受欣赏孩子用生命巨章缔造的童话乐土。而在这其中孩子是幸福的,我们也是幸福的。

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另一位著名作家卢勤的著作,卢勤专著中提倡的赏识教育,从解读孩子内心,关注孩子外在的健康成长,到放权让孩子自由支配,树立主人翁的责任与意识,倡导了一种教育的新型理念,而在这种漫长的教育与实践中走的也并不顺畅,大到家长,老师,小到青少年,在经历了太多失败教育后,理解了教育不是支配,居高临下的威严施教者,而是如何将教育升华成爱,来激励促进自身的成长,我想李跃与卢勤在教育方面应该都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在李跃的书中,每一篇都可以堪称经典。例如《鸡毛掸子》一文,就给我很多的启发。

最近,我班刚转学来的小朋友,生性活泼好动,总喜欢招惹小朋友,一次,我让小朋友去排队喝水,小家伙一把就把排在他前面的巩翰林推倒了,其他的小伙伴赶忙扶起巩翰林并要求他道歉,小家伙却噘起嘴一脸不悦道:"我没错。"一边拿起水杯向指责他的小朋友泼去。站在旁边的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伸手打了他的屁股两下,没想到小家伙一脸不服气委屈的大哭起来,大叫道:"你们人多欺负人少,我再也不上幼儿园了。"小家伙的一句话立刻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无形中我给孩子们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

于是我把两个小家伙叫到了一起,给他们讲道理,听孩子解释,并让他们当着大家的面握手言和,一个短短的小插曲让我明白了,在严格管教孩子以后,一定要用温暖真诚的心接纳他们,让他们知道严厉是更深沉的爱。其实在李跃的书中会有很多的故事及相关事例值得我们深思,而恰恰是生活中想当然的小事,让我们在无意识中伤害了儿童的幼小心灵,埋没了孩子的潜力,而教育就想当然的成了孩子和老师之间的隔阂,教师走不过去,孩子不愿走进来,使两者成为对立面。

曾有人这样说:现在的孩子都很个性,现在的教育不象教育。我要说的是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向标,我们这一代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一套观念,他们可以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个体,作为施教者怎么样才能很好的保护好孩子个性的一面,又要剔除孩子不尽完善的一面,我想在李跃的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跃不是圣人,算不上是教育的专家,但她却是一个个性十足,及具影响力的施教者。她对自己不偏不倚,教育败笔,优秀案例都在书中一一展示,与其说这是李跃的财富,不如说它是我们每个人或缺的教育宝藏,而我相信,每一个人不一定是天才,但每个人却都有一样别人或缺的?是什么?它在哪?大概只有自己知道,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平凡中的天才!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7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谈到教育,总是与一系列矛盾和悖论联系在一起,比如管教与自由、慈爱与溺爱、幸福与痛若、希望与失望……人们在不断地探寻以期得到答案,养育者和教育者也在不断地反思: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问题在哪儿,怎么解决呢?正是这些疑问,让《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具有了无比现实的意义。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所著,李跃儿从自己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巴学园”的教育实践,和自己育儿实践的切肤之痛中领悟到教育的真谛,然后用流畅的故事语言表达出来,出版了这本书,深受读者喜爱。在北京召开的一次这本书的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专著,不如说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

著名育儿专家小巫把李跃儿称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认为她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能让我们入迷地读着故事的同时,学习着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愿天下父母都来读一读她的故事,学一学其中的道理,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并在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把它推崇为“一定要看的一本书”。她写道:

“对读者,我想说,如果你想博览教育群书,我推荐你先看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如果你懒得多看书,只想看一本,那我建议你别的书都可以不看,却一定要看这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别是“用灵魂感受孩子的灵魂”“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幸福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动机”。书中,李跃儿用她那爱与真诚的语言讲述着关于爱育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性格鲜亮的小精灵,告诉人们孩童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要人们去理解那个色彩斑斓而鲜活跳亮的心灵。用她自己的话说:“研究孩子和懂得孩子是教育的根本。抓住了,所有的方法都是对的;抓不住,所有方法都是错的。”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封面语上赫然写着“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一行字。这是李跃儿的教育观,她的教育座右铭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舒适的先决条件就是鞋子适合于脚。对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她在书中表明,孩子总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一切从无开始,就像生命之树,只要你种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出土,什么时候抽叶,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那是按预先设定好了的机制在起作用。婴儿实际上就是一颗准备长成精神大树的种子。

李跃儿告诉人们,一定要懂得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并尊重和理解这些规律。在一次家长会上,她苦口婆心地劝说一位家长:孩子6岁之前是属于大自然的,他们天生就具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不是由养育他们的成人所决定的。正因为他们能够固执地按照自己先天所带来的方式去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法,才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阅读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什么叫“爱育的宣言”。她大声疾呼,要为孩子营造爱的平台,用爱占有孩子的灵魂。

很多时候,成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故事中的杨一凡,起初她的身体里像没有灵魂一样。她并不是天生就是这样麻木的,也不是不能改变的,我们成人完全可以避免孩子变成这样沉睡的状态。如果由于不懂使孩子成了这样,我们也可以引领她走出麻木和沉睡的状态。

读完《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我感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就站在眼前,感动着我。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李跃儿在书中所提到的教育,说白了就是“爱”的教育。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我喜欢的谁作文400字7篇

你为谁努力的演讲稿参考7篇

你为谁努力的演讲稿精选7篇

念书的孩子的读后感6篇

槐乡的孩子的读后感8篇

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读后感8篇

给家乡的孩子的信读后感8篇

追影子的孩子读后感6篇

霜孩子读后感参考7篇

做好孩子读后感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42749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